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摘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反映高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教学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意义十分重要。
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文章就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任务、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与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校内外基地的关系、基地组织与管理等作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技能习得的高仿真性。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反映了高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教学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保障和促进职业院校开展创新活动、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部分和基础环节。
要从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
只有突出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实践教学。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是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
二、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与主要任务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学院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学校自身教育教学需要服务。
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是向学生提供初步技能训练,在校内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的初步整合,向学生提供企业工作场景,完成学院实践教学任务,承担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负责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成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实训指导书、教材、制作软件等教学资料;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专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要求,制订实训计划和方案;按照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和实施模拟专业岗位技术培训;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新生工作岗位的定向,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组织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资格鉴定工作;承担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与实践1.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立足本地区,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学院发展的需要,按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做好建设发展规划。
既要满足当前学院对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建设的同时,尽快建立起自我运作、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是在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仿真性。
按企业真实环境办基地。
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真实场景的实际操作训练。
二是在技术设备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实际应用的本领。
三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
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熟悉、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四是在服务覆盖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
不仅能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校实训基地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
五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安排上要具有衔接性。
注意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异同,避免重复。
2.在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下的校本自我实践。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官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地方,围绕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服务,突出以服务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办学特色,努力使学院成为滨海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基地、滨海新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地。
学院的专业建设,依托区域经济,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建立了以国际商务、物流管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服务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重点建设8个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见表1)。
围绕建设8个重点建设专业,学院重点建设国际物流与现代服务和机械加工与自动化共两个校内实训基地。
国际物流与现代服务实训基地包含2个实训中心、27个实训室;机械加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包含3个实训中心、25个实训室(见表2、表3)。
上述2个实训基地的5个实训中心、52个实训室,再加上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学院构建以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实验实训室;构建以仿真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以真实工作环境的岗位适应性训练为主要功能的生产性教学工厂;构建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的目标。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1.学校自己投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学校自己管理。
这种模式需要有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同时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和实训耗材、水电气暖等费用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较高。
学校自己投资建设的另一种模式是采取服务外包,请相关企业托管实训基地,负责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保证正常教学。
这样可以解决专业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
2.校企合作建设,需要双方都有一定的投入。
由学校建设实训厂房(场地),学校、企业分别购置设备,由企业负责整个基地所有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和实训耗材、水电气暖等投入,在保证教学实训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利用实训基地设备生产经营,这样学校没有费用成本和管理成本。
校企合作建设的另一种模式是由学校提供厂房场地,由企业购置设备并负责整个基地所有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和实训耗材、水电气暖、安保和环境卫生等财力人力的投入,在保证教学实训的前提下,允许企业生产经营,这种模式需要校企紧密合作。
职业院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完善管理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关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基本属于模拟状态,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有所不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模拟实际操作培训。
校外培训基地则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弥补了校内培训的缺陷。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全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设在正常运转的企业,以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业规范来真实地约束学生,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
因此,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使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
学生在校内的实训环节完成后,必须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校外实训基地按其职能与规模可分为院级与专业级两个层次。
院级实训基地主要面向本院师生,在技术和管理上更具有本院性质和专业特色。
专业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特殊需要,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实训基地。
六、实训基地组织与管理学院和系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基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一,实训基地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落实的培养师资计划和实施措施。
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合适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第二,实习实训处要督促各系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
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
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以及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
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实训基地要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
做到账、物、卡相符,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及时,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
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
第四,实训基地要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五,实习实训处要统一协调各实训基地之间资源的共享工作,对各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统一规划,不断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
第六,校外实训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要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
校外实训基地的调整与撤销,应经合作双方同意。
[参考文献][1]王斌泰.建设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11-02.[2]卢兵,霍雄飞.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8-09-19.[3]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