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刀剑发展

中国古代刀剑发展

中国刀剑发展鲁妙然·在冷兵器时代,刀剑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刀光剑影,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战争图景,中国大地上也不例外。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均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刀剑。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出现过的各种刀剑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主要论述石器,剑和刀,其中刀是重点。

1.兵器的黎明——石斧的时代在讨论刀剑以前,我们先简述一下兵器的产生: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将石块、木棒、藤索加工成斧、钺、弓箭等生产工具,用以狩猎和抵御野兽的攻击。

随着社会进化,氏族部落产生,部落间争斗频繁,凡是带利刃的工具都被人们用以相互厮杀兵器的功能。

随着争斗的加剧,工具难以胜任,迫使人们制作更有威力的专门杀伤器具,于是兵器与工具开始分离。

之后私有制出现,部落联盟转化为有阶级国家,战争升级,兵器与工具完全分离,自此兵器正式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

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兵器区别于工具之处是它的作用对象是人,专门用来杀伤人的器具才是兵器。

石斧是人类最早用以互相残杀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开始减薄斧体,加大刃面,形成了新的兵器——钺。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于蚩尤造兵的传说,传说中皇帝发明了剑,蚩尤发明了五兵:戟、剑、钺、刀、弓弩。

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可靠,尤其是在石器时代,刀剑这样的兵器的刃面若用整块石料磨制,其韧性必然极差。

国外似乎发现过一种将许多锋利的石块用绳绑在木棒两侧排成两排的剑,但我国似乎并未发现过这种形式的原始剑。

一般认为在进入青铜时代后,刀剑才开始出现。

2.青铜到钢铁——名剑的传说自夏开始,直到战国,前后约两千左右,是青铜的时代,并在末期开始步入钢铁时代。

这是一个属于剑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发现红铜的硬度由于石料,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会了冶炼金属,并进一步将红铜冶炼成青铜,步入了青铜时代。

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工具是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和甘肃省永登城蒋家坪出土的铜刀,用单范铸成,距今约5000~4000年。

在青铜时代前期,普通士兵使用最多的兵器实际是戈与矛等长柄兵器。

刀剑主要是做为近身防身工具。

且由于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所以这一时期是我国剑最为辉煌的时期。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

西周的护身青铜短剑成柳叶状,有中脊无剑格,剑茎扁平较剑体窄,上有穿孔,可能用来缚木柄。

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在脊、茎和刃上都有明显变化,茎端有圆形剑首。

且此时的剑已有剑鞘。

长沙浏域桥一号墓出土4件铜剑,茎部有双凸箍,剑首呈喇叭形,有漆鞘或木鞘,长约50厘米。

比较有名的像越王剑,刃部并不平直,最宽处在距剑格三分之二处,呈弧线内收,剑锋处外凸再内收成锋。

这样的剑形前部较窄,利于减小刺入时的阻力,而剑刃外突的部分又有较强的切割能力,因为外凸的剑刃就像是长而大弧度的刀腹,这样的形状有利于撕割,现在的很多猎刀都采用这样的刀腹。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曾铬盐氧化物,显现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

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青铜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钢铁的铸造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最早人工冶铁的实例是1990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的铁短剑,长33.1厘米,有牛皮鞘和铜柄。

早期铁兵器体型多不大,技术也不成熟。

直到汉代,铁器才取代青铜器成为工具和兵器的首选。

西汉初年,冶铁业开始归政府经营,全国各地设了40多处官窑。

西汉的铁剑,尺寸加长,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钢剑,长一米以上,有黑漆木鞘。

其使用材料为炼铁渗碳钢,且铸造过程中折叠锻打次数增多,每层厚度减薄,且杂质明显降低。

剑锋淬火,刚硬而锋利;剑脊未经淬火,相对柔韧,展现出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

剑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时,正式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接战的范围、迴旋的空间较大,因此战车上的“士”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剑只在近战或肉搏时使用,而剑能刺能砍、两面开刃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来说,的确具有优势,随着锻冶技术的发展,剑的长度逐渐增长到五、六十公分,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刀与剑孰先出现?二者间有演化关系吗?本人的观点,最早的刀剑应该有各自的源头,如前所述,刀很早就已出现,但普遍体积较小,是作为工具使用,由此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的刀应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石质切削工具。

而剑从出现开始就应该是作为兵器使用的,个人认为,既然石斧和石钺是最早的兵器,戈可能脱胎于其,并演化出矛(当然矛的出现应该还与原始的削尖木棒有关),之后可能有人将戈头或矛头取下用手直接握持以近战,而戈头或矛头都是双面开刃的,且以尖端刺入为主要杀伤方式,所以其直接演化出的是剑而不是刀。

所以刀剑的产生可能根本就不同源。

但之后用于格斗的刀却应该是脱胎于剑,并融合了作为工具的刀的特点,毕竟二者的加工方式有相同之处。

其实商代就已出现了体形较大的作战用刀,但如前述由于青铜的材质特性,剑的使用范围在这一时代大于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非常著名的剑。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前面提到过的著名的越王勾践自用剑,出土时,剑拔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更令人称奇的是,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依然没有生锈。

结合卧薪尝胆的典故,足以彰显此剑的器宇不凡。

到春秋晚期,铁剑已然出现。

相传欧冶子炼剑,始创钢铁之剑。

在传说和典故中,这一时期的名剑不胜枚举,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链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

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数百年的交替期间,同时也是青铜兵器的发展巅峰,无论长度、硬度、韧度,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最后的灿烂风华。

剑的风光随着钢铁的兴起也逐渐不再了。

到西汉时,随着环首钢刀的出现,加之骑兵取代战车兵成为主力,剑的地位开始下降。

直到东汉末年剑已被刀完全取代,剑的辉煌依然不在,成为象征身份的装饰品,但是它的象征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褪过色,甚至还结合了道家的神秘色彩,被盖上一层玄之又玄的厚厚面纱。

这以后的长剑常以玉石为装具,千年之后,长剑已朽,玉剑饰却已其精美的质地与纹饰为人珍爱,成为玉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目;除此之外,剑术也一直受到重视,不论王公贵族、武林豪侠,仍然喜欢练剑、佩剑,我们可以说:剑虽然在战场上没落了,但在民间它始终保有王者的地位。

3.挥舞与砍杀——战刀的锋芒自大汉开国,骑兵逐渐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攻击击主力,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于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把骑兵拉下马来,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马上的短兵显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而且骑兵冲击的速度可以对刀的威力带来极大的加成。

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完全可以承受挥砍带来的力矩,且铸造工艺上来说,刀相对剑简单,更易量产。

加上刀的训练与使用明显比剑更加简单与易普及,更利于普通士兵快速掌握并有效使用。

长剑于是渐渐为长刀所取代,并在汉代末期完全退出战场。

刀,这一冷兵器的霸主,是汉之后华夏大地战争史的书写者。

这一节将对中国古代的刀,尤其是制式军刀的发展做一个回顾。

最早的钢刀是西汉出现的环首直脊直刃长刀。

其单侧开刃,刀柄和刀身间无明显区分,刀柄成扁圆柱状,柄段有一个圆形环,因而得名。

关于这个环的作用,本人猜测应当与春秋时期青铜剑剑首的圆盘类似,可以防止握持时手从柄段滑落,而改成与柄平行的环更加舒适(在刺时不会硌到手),而环孔可以减轻刀柄重量,还可以系上布条。

1968年刘胜墓出土了现发现最早的环首刀,残长62.7cm,刀身细长。

东汉末年,刀完全取代剑成为短兵器主力。

三国时代,各国军队都大量生产环首刀,并使用两汉以来如炒钢、百炼钢、淬火等钢铁生产技术。

《太平御览蒲元传》中提到,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

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

也许有人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过曹操有两把宝剑:倚天和青釭,这并不矛盾,刀是做为制式武器配备给士兵的,王侯和名士为防身和显示身份,佩戴宝剑并不奇怪,但剑作为战场主力短兵器的历史已然不在了。

更何况小说中虚构成分很多,作者根据他当时年代推测古人,难免有误。

后文将提到三国中另一个“穿越”了的兵器,暂且不提。

这种环首直刀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形状未变,但在东晋略有所改进。

主要表现为刀刃加阔,刀尖微有上翘,由狭直的斜方刀头(类似现在刀具的几何头)改为前锐后斜形(这个词很模糊,看图片比较清楚)。

这一改进最大的好处是使劈砍后更易顺势抽出刀(对马刀而言,弧度更大,也是这个考虑),同时,带有弧度的刀刃撕割能力也强于直刃。

这也进一步让刀的优势大于剑,因为单刃比双刃更易增加弧度。

另一个改变是部分刀取消了刀首的圆环,并改变了刀柄的形状以便安插长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