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十一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十一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二十一课众德之本
教学目标:1、理解“众德之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众德之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众德之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众德之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仁”的根本精神是“愛人”,人们相亲相爱,和相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孔子说,要想做到仁,必须具有“恭、宽、信、敏、忠”这五种品德。

恭:即恭敬待人。

具体要求是,穿着整洁,打扮得体,对人有礼貌,办事认真,说话有分寸,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宽:即待人宽厚。

就是对人要有同情心,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谅他人。

为人
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千的人各尽其力。

信:即为人诚实。

孔子认为,“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讲诚信,就失丢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敏:即勤敏工作。

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有计划,讲效率,对事情反应灵敏,
行动迅速。

惠:即为人慈惠。

对人有慈爱之心,有同情之心,有发护弱者之心,就定会
施予恩惠,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仁爱之心,给被爱的对象实际的帮助。

二、新课教学
1、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忠者,德
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

(汉)贾谊《新书?道德说》注释:①出:表现
语译:道是道德的根本,仁爱使内在道德展现出来,正义是道德的标准,忠
使道德变得更加深厚,诚信使道德修养保持不变。

2、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
人欲。

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宋]朱熹《论语集注?颜渊)语译:仁者,心中的品德是齐备的。

心中的各种品德,都是天理的表现,但
有时会被人的恶欲所损害。

所以,仁者必须战胜私欲而复归于礼,则会在事事物物之中表现天理,自己内心的品德就能复归于齐全状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