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注:(1)Ca(OH)2(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 。
含义: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外在因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达到饱和④单位:升(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气体本身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如NaCl (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 3 。
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12溶质质量分数×100%(C < S )(注:S 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一、酸碱指示剂:1、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2、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3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注意:(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相当于稀释)。
(3)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4)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5)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
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①加速溶解②散热。
(6)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酸==盐+ 氢气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H 2SO4+ Fe == FeSO4+ H2↑ 2HCl + Fe == FeCl2+ H2↑(3)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Fe2O3 +6HCl == 2FeCl3 + 3H2O(注FeCl3溶液:黄色)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CuO + 2HCl == CuCl2 + 2H2O (注CuCl2溶液:蓝色)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碱+ 酸==盐+ 水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注意:(1)氢氧化钠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2)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潮解,同时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3)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4)CaO 、Ca(OH)2 、CaCO 3的俗名及相互转化关系:CaO :生石灰 Ca(OH)2:熟石灰、消石灰 CaCO 3:石灰石、大理石2、碱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碱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2NaOH + CO 2 == Na 2CO 3 + H 2O (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2NaOH + SO 2 == Na 2SO 3 + H 2O 2NaOH + SO 3 == Na 2SO 4 + H 2O(3)酸 + 碱== 盐 + 水NaOH + HCl == NaCl + H 2O Ca(OH)2 + 2HCl == CaCl 2 + 2H 2O 2NaOH + H 2SO 4 == Na 2SO 4+ 2H 2O四、溶液的导电性:1、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它们溶于水时离解形成了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硝酸(HNO 3)碱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 3·H 2O )盐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2、酸 氢离子 + 酸根离子 碱 氢氧根离子 + 金属离子 盐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注意:盐酸是混合物,因为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3、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
即酸的共同化学性质为氢离子的化学性质。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碱溶液中都有氢氧根离子。
即碱的共同化学性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学性质。
4、几种离子的检验:H + 变红 OH - 变红Cl -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AgNO 3溶液 稀硝酸SO 42-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课题二、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中和反应: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 + 碱== 盐 + 水HCl + NaOH == NaCl + H 2O 2HCl + Ca(OH)2 == CaCl 2 + 2H 2O H 2SO 4 + 2NaOH == Na 2SO 4 + 2H 2O2、实质:OH -+H + == H 2O 3、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例如:如果土壤显酸性,则加熟石灰中和;如果土壤显碱性则加碳酸水中和。
(2)处理工厂的废水。
例如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污水(含有硫酸等杂质)。
(3)用于医药。
例如:用胃舒平(含氢氧化铝)来医治胃酸(盐酸)过多;不小心被黄蜂刺了(蜂毒呈碱性)可以用食醋涂在皮肤上;被蚊虫叮咬(分泌出蚁酸)涂上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肥皂)的药水。
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 1、PH 值的范围:0----14在酸性溶液中,酸性越强,PH 值越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 在碱性溶液中,碱性越强,PH 值越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
2、PH 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 溶液呈中性 例如:H 2O NaCl 溶液 Na 2SO 4溶液 PH <7 溶液呈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 例如:酸溶液 PH >7 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 例如:碱溶液 注意: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 3、改变溶液PH 值的方法:(1)向酸性溶液中:加水,溶液PH 值不断增大,最终将接近于7(但不能达到7);加碱性溶液,溶液PH 值不断增大,最终PH 值大于7。
(2)向碱性溶液中:加水,溶液PH 值不断减小,最终将接近于7(但不能达到7);加酸性溶液,溶液PH 值不断减小,最终PH 值小于7。
4、pH 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 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 (读数为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