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重要注释和常用文言现象写在文中。
3.梳理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故事情节。
4.自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写在书旁边,供课堂交流。
一、文学常识,完成填空。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与后来的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大事年表)、八(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背景链接。
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
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
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给加点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四、思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哪些成语?请写下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1.2.3.4.5.五、阅读文学故事,完成相关练习。
1.翻译加框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和氏璧“石也。
”王以和(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关典故,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
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后来八拜之交指: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廉颇相如刎颈之交。
、陈重雷义胶漆之交、元伯巨卿鸡黍之交、角哀伯桃舍命之交、刘关张生死之交、夷吾叔牙管鲍之交、孔融祢衡忘年之交。
翻译下面这段文言文。
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值雨雪粮少,伯桃遂并衣食与哀,入树中死,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启树发伯桃尸改葬之,后亦自杀。
六、补充阅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白话译文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
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
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
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
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
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
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
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
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
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
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
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
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
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廉颇晚年寂寞谁之过?许锡强历来对廉颇蔺相如的评论不可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当推清人李晚芳的见解——“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相如二事,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略廉将军矣。
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
”这段评论的精髓,是从与赵王的诀别中揭示出廉颇以社稷为重的精神。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也就不可能有负荆请罪的佳话。
可惜的是,廉颇却未能永葆这种精神,其晚景凄凉多半系咎由自取。
和廉颇同时,赵国名将辈出,著名的有乐乘、赵奢、李牧和庞煖等等。
但其中和廉颇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推乐乘。
乐乘是名将乐毅的族人。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伐韩,军于阏与。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不可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赵孝成王十年,乐乘和庆舍一道领兵击败秦国名将信梁君王龁的军队。
十五年,燕国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侵略赵国。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
于是,当年“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旋任相国;而乐乘则于次年被赵王封为武襄君(《史记正义》注云:“襄,举也,上也,言乐乘武功最高也”),第二年又被任命为假相国大将军,领兵帮助廉颇继续围攻燕国。
乐乘对廉颇,不仅关键时候意见一致,并且还有并肩作战的情谊。
但是,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领兵攻打魏国,围繁阳,未成,而孝成王薨。
赵悼襄王继位,使武襄君乐乘往代廉颇,廉颇却勒兵攻乐乘,乐乘惧走归国,廉颇流亡魏国。
至于廉乐交恶的原因,司马迁所用的是暗示:“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至。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
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而廉颇对此势利言论竟无一言一行加以反驳。
就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而褒贬自见,廉颇本有自高自大的倾向,又有这样的宾客与之朝夕相处,其精神境界发生变化自不足怪。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二回就此虚拟出“廉颇怒曰:‘吾自事惠文王为将,于今四十年,未有挫失。
乐乘何人,而能代我?’”的话来,并非完全向壁虚构。
但是,这种精神境界的变化和相应行为的出现,却使廉颇本人陷入了非常难堪的境地。
他本是领兵攻打魏国的,突然间却转而流亡魏国——当然,“魏王虽尊为客将,疑而不用”。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所谓“我思用赵人”,或者是楚人不为所用,或者是楚人不中所用,这才想起最适合他使用的还是赵国士兵。
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提到,“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 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和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燕王曾问燕军以五伐一,能否胜赵,乐间说不可,因为“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燕王不听乐间的劝告发兵伐赵,结果反被廉颇和乐乘重创,兵临城下。
廉颇在赵国为良将,其个体能力得以显示,和其指挥的是能征善战的赵国军队这一群体归属大有关系。
确实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历来都附有一个“以便于国家”的前提。
奉命前来接掌他对魏战事指挥权的是乐乘而非赵括之流,廉颇却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反而对乐乘举兵相向,结果是乐乘不能领兵作战而他自己也无法安身于赵,于国于人于己何益之有?社稷为重,并非只为社稷,同时也可说是为自身,因为个体无论怎样重要,一离开群体即无足轻重也。
因此,廉颇在赵国为良将,一为楚将却无功。
老境寂寞,晚景凄凉,其教训显然应当多从其群体归属建构方面着眼总结。
(摘自《中国教育报》)【文本解读】人物常因遇不遇“时”而命运各异。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千古长叹。
但本文作者却指出:老年廉颇曾被楚国任为将领,不能说不遇“时”,可惜毫无建树,因为楚兵不同于赵兵。
“廉颇在赵国为良将,其个体能力得以显示,和其指挥的是能征善战的赵国军队这一群体归属大有关系。
”廉颇未能永葆社稷为重的精神,自高自大到对乐乘举兵相向,结果是乐乘不能领兵作战而他自己也无法安身于赵……误人误己更误国,罪过太大了。
而廉颇其人的人物特征也于此得到了更为鲜明和全面的展现。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第797期1.xiào2.wěn3.zhuàn4.miào5.guàn6.nú7.yǔ8.wèi9.nì10.yì参考译文: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