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目标】通过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识别的综合运用。
【学习难点】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构建网络。
(你说我做展示自我):
(一)判断题: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
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4.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6.菱形属于平行四边形,所以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特征.( ) (二)选择题:
1.关于平行四边形ABCD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④对角线AC和BD相等;以上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有()。
(A )1个(B)2个(C)3个(D)4个
⒉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特征是()。
(A)内角和为360°(B)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平分内角
3.在线段、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和圆这些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几个()(A )3个(B)4个(C)5个(D)6个
⒋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如果△ABC的周长比△AOB的周长大10cm,则矩形边AD的长是()。
(A )5cm(B)10cm(C)7.5cm(D)不能确定
5以不共线的三点A、B、C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共有( )
(A)一个(B)二个(C)三个( D )无数个
二、紧扣概念练一练(你争我抢快乐思想)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______
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______
要使矩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____
要使菱形ABCD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___
小游戏:
任选三位不坐在同一直线上的同学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那么第四个顶点应是哪个座位的同学?请你站起来.
三、稳扎稳打查漏补缺
1、菱形的对角线长为6和8,则菱形的边长___,面积是__
_. 2、2.矩形的对角线长为8cm,两对角线的夹角为60º,则矩形的两邻边分别长___和___.
3.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2∠BOC,若对角线 AC=6cm,则你能求什么?
4.矩形ABCD中,AB=8,BC=6,E、F是AC的三等分点,则△BEF的面积是()
A、8
B、12
C、16
D、24
5.菱形ABCD的边长为8㎝,∠BAD=120°,你可以求什么?
小组合作,师生共解,得出结论
我想到: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我发现:当矩形对角线夹角为60°时,以等边三角形为突破口;当菱形有一个内角为60°时,以等边三角形为突破口.
6.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D作DP∥OC,过点C作CP∥OD ,试判断四边形CODP的形状.
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菱形,结论应变为什么?
如果题目中的矩形变为正方形,结论又应变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并熟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体会分享,说出来让大家与你分享吧!
3、师生共同总结:
在解题时,
首先,应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抓住图形中的位置关系与条件中的数量关系;
再次,注意每一个判断都应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相信自己,学好数学并不难!
五、作业
六、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平行四边形复习课。
本节课从展示学生归纳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入手,回顾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的联系及从属关系,接着又精心设计例题,有意识地创设了步步深化的四组练习,旨在形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流程
教学从结构图复习提问开始: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请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来回顾。
通过对几种平行四边形的回顾与思考,使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判别方法,在反思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知识体系。
然后,出示几题证明题,从简单的,基本的入手,层层深化。
要求学生选择最佳方法.教师强调:在解题时要看清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仔细分析,从而寻找一种较简单合理的证明方法。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
1、所选例题既重视双基的训练,又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激发,同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及分类讨论、化归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去贯彻、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与容量。
2、基础知识上要求细致,及时补充知识点,比如平行四边形的“两平”结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当矩形对角线夹角为60°时,以等边三角形为突破口;当菱形有一个内角为60°时,以等边三角形为突破口.
3、在几何论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择优思想,选择最佳路径解题。
4、自制教具(图形)的应用恰当,能给学生直观、清晰的认识,并吸引学生注意力。
本节课不足之处:
1、由于同学们作题太慢,使得在证明题的点评上显得很仓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掌握。
2、引入部分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从平行四边形出发,没有考虑到从四边形出发怎样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
1、小结部分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知识点上
(2)思想方法上
(3)你还有什么疑惑?这部分很少学生个性提问,教师有时候搞不清到底学生真正有没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