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案例
《伤害》评点
(原作:程丽娥评点:王占莹)
说起我们家的人(1)喜欢吃的东西,还真是杂,我常常调侃
说,我家都是杂食动物(2)。
蔬菜类有西红柿、西兰花、芹菜、青椒、茄子、白菜、萝卜、韭菜等......(3)海产品类有各种鱼类、大虾、螃蟹、蚬子......肉食类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 (4)
肉类中最喜欢吃的还是鸡肉。
这个起码可以追根溯源到我妈妈
(5),我妈妈就最.喜欢(6)吃鸡肉了。
可是
..,(7)近几年来,我家的餐桌上,再也不敢摆鸡肉了。
评点:(1)“我们家的人”,可以改为“我们家”,虽然“家”不吃东西,但这是一种约定俗成。
就像“吃大碗”一样,意为“吃大碗饭”,而非吃“小碗饭”。
(2)“家”不是动物,这样说也是一种习惯,不为病句。
(3)“等”表示列举未尽,不能与省略号并用。
可去掉“等”。
(4)同上。
(5)“这个”应该指代上文吃鸡肉的事儿,单用“这”即可。
“起码”表示最低限度。
“追根溯源”,意思是探索事物的根源。
即是最低限度,就不是根源。
此句可以改为“这起码可以追溯到我妈妈”。
(6) “最”字用得好,与后文母亲
养鸡却不肯吃鸡,形成映衬,富有情味。
(7)“可是”,笔锋陡转,
悬念顿生。
本段中,列举项有的多至八项,过多了。
每类三、四项即可。
本文主旨,在于养鸡杀鸡伤害女儿心灵而引发的感悟,开篇渲染杂食,赘余,可删改。
须知,文字不以量胜。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一句话开头啊。
试改为“说起我们家,最喜欢吃鸡肉了。
可是,近几年来,我家的餐桌上,再也不敢摆鸡肉了。
”
记得有一年,(8)刚开春的时候,我的女儿(9)在放学的路上,
买了一只小鸡(10)。
她用那嫩嫩的雪白的
.....
......小手捧着一个金黄色的毛
绒绒的
...小鸡(11),我真得(12)下不了决心来批评她,(13)我只好找了一个比较大的鞋盒(14)把小鸡放在里面,养在卫生间里。
评点:本段写女儿买鸡,是故事的起因。
(8)逗号可以删去。
记得……的时候,是一个整体。
(9)“我的”可以删去,不影响理解。
删去,更简洁。
(10)“小鸡”改为“小鸡崽”或“小鸡雏”,更明白。
(11)加点句一写人,一写鸡,摹形绘色,相映成趣。
鸡崽多么可爱,女儿多么喜欢鸡崽儿啊。
(12)笔下误,应为“的”。
(13)此处应该用句号。
(14)此处应该加逗号,“鞋盒”读“xieher”,或者用“鞋盒子”,读着更顺口。
(10)前后两句,不够衔接。
因为前面写路上,后面写在家里。
此段修改如下:
记得有一年刚开春的时候,女儿在放学的路上,买了一只小鸡雏。
她用那嫩嫩的雪白的小手,捧着金黄色的毛绒绒的小鸡,兴冲冲地回到家里。
看女儿那么喜欢小鸡雏儿,我真的下不了决心批评她。
只好找了一个比较大的鞋盒子,把小鸡放在里面,养在卫生间里。
每天我俩给小鸡喂食,除便,垫窝。
.........(15)有一天,小鸡病
了,焉头耷脑的,(16)我俩吓坏了,忙给小鸡喂牛奶,又把它放
..................
在暖气边上,
........。
经过......(17)一夜没睡好
.....(18),隔一会儿,去看看
我俩地
(19)精心照顾,小鸡精神起来了。
评点:本段写母女精心养鸡,是故事的发展。
(15)此句写养鸡仅用六个字概括,多么简洁!其他加点句,具体描写母女对鸡雏的精心照顾。
当繁则不惜笔墨。
(16)此处应该用句号。
(17)此处应该改为句号。
(18)此句前加“我俩”。
(19)“地”处改为“一夜的”,与上文更衔接。
每天放学后,我们俩都把小鸡从卫生间里放出来,让她(20)
在客厅的地板上溜达。
这个小鸡可缠着我们呢,(21)我和女儿走到哪( 22),它就跟到哪(23),有时候我们特意转身,小鸡因为转身太快,(24)常常在地板上滑倒,(25)它爬起来,又来追我们,
(26)笑声在我家荡漾着。
(27)
评点:本段写养鸡之乐。
语言质朴,却拟态摩神,声情并茂,趣味无限。
本段可以作为故事的高潮。
(20)此处笔误,应为“它”。
(21)此处改为破折号更好。
(22)(23)“哪”后加“儿”。
(24)此处两个短句,衔接不畅。
试改为“有时候我们特意转身,小鸡也急着转身,因为转身太快”。
(25)此处加“可是”。
(26)此处应该为句号。
(27)此句为了与上文衔接,试改为“于是,笑声就在我们家中久久地荡漾着。
”
家里养小鸡,味儿实在是太大了,我俩被迫把小鸡送到了我妈
妈家。
我妈妈和爸爸去买了一个笼子,把他们的外孙女的小鸡当宝
..贝.给养了起来。
(28)每.当休息(29),我的女儿都.要到姥姥家,和小鸡玩一会儿。
(30)
本段写养鸡的波折。
由于养鸡味儿大,自然生发出新的情节—
—我的父母代我家养鸡。
(28)为了更加衔接,此句试改为“我妈妈和爸爸去买了一个笼子,把他们的外孙女的小鸡装在笼子里,当宝贝给养了起来。
”这里“当宝贝”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外孙女是宝贝,外孙女的小鸡也成宝贝了,有点儿爱屋及乌的味儿。
妙笔!(29)此处表意不当,试改为“休息日”。
(30)“每……都……”,突出了女儿对鸡的喜爱,为后文杀鸡风波蓄势。
小鸡慢慢地长大了,笼子眼瞅着也装不下了,我妈妈打电话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你们杀了吃肉吧。
我妈妈哪(31)肯吃,推.
来推去
...(32),还是让我爸爸把鸡送到了我家。
鸡放在家里也不是办法啊,我先生没法,只好勉为其难地当了“屠夫”。
只见他抖着双手,嘴里嘟嘟囔囔地念着:鸡是一盘菜,你不吃,我不杀……(33)我把
(34)着哭得喘不上气的女儿,心里怨恨着我母亲,把鸡拿来干嘛。
从那以后,女儿再也不吃鸡肉了
.........。
即使我和丈夫吃,我们也不
会端在餐桌上,因为女儿看到了鸡肉,会连饭也不吃的
...............。
(35)评点:以上两段,写杀鸡风波。
这是故事的结局。
(31)“哪肯吃”,三个单音词连用,读着绕口,试改为“哪里肯吃”。
(32)由“推来推去”可见父母慈、儿女孝。
浓浓亲情,韵味悠长。
(33)此处加引号更好,因为更易于区分省略号前后的意思。
(34)这里的“把”字是动词。
初读绕口,可能误为介词。
试改为“扶”。
(35)此句照应开头。
加点语句表现了女儿受到伤害之深。
由此,引出作者下文的感悟。
是我们伤害了女儿。
想起来后悔不迭。
同行们,孩子们的心是敏感的,善良的,脆弱的。
你们以后可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啊!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保护好孩子们的感情,让他们不要得到(36)伤害。
评点:这几段写养鸡的感悟。
篇末议论抒情,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试把末两段删去,文章的思想内涵就大打折扣了。
请同学们注意借鉴。
(36)此处应该改为“受到”。
借鉴点拨:
1、言之有物。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我家的一次养鸡经历,表达了成年人应该培养保护儿童纯真感情的主题。
作者从家庭生活中,选择真实的素材,有感而发,深入发掘事件的思想意义,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2、言之有序。
本我以时间为线索,具体记叙和描写了养鸡的过程:“女儿买鸡——精心养鸡——养鸡之趣——养鸡波折——杀鸡风波”。
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3、言之有情。
本文虽然叙写平凡的生活琐事,但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展现了比较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文中或隐或现地包含了如下情感:作者对女儿的怜爱、伤害女儿的忏悔;作者母女对小动物的喜爱;作者和父母情的浓浓亲情;作者父母对外孙女的怜爱;作者对保护儿童纯真心灵的呼唤等。
当然,呵护童心是主要的思想感情。
4、言之有文。
从语言上看,本文不乏生动的描写,用词也十分讲究,口语化的语言,娓娓地讲述生活故事,显得自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