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摘要:本文重新论证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的问题,以项羽的事迹为时间线索,着重考察了项羽”英雄”、”悲剧”的具体内涵,并与众所周知的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面对困境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以多重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进行了一定的回答。

关键词:项羽悲剧英雄
项羽在困境中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挑战。

同时自己的生命中也不断出现危机,甚至可以说,项羽自杀了数次,只不过前几次未遂而已。

巨鹿之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①
这场战争以少胜多,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英雄,是战争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范。

我们在以后看项羽时也就多了几分理所当然,如同看一个技术高超的杂技演员,忘了其本身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楚汉相持未决……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辙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②
项王披甲持戟挑战!这是何等气魄!又是多么鲁莽!真的猛士,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而这种无谓的牺牲,却是孔夫子连同鲁迅同样鄙视的。

项羽的勇气似乎让他渡过两次难关,但这样一个惯于拿自己生命豪赌的人,谁能够保证他屡试不爽?他的好运气在与命运的交锋中已经用光了,所以他必须死。

不过,项羽能够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③这几句司马迁写的极动人。

项羽虽是一个赌徒,不善于持久战,孤注一掷是其常用手段,但能够认识并敢于承认天下混乱是由于自己和刘邦二人之争,希望速战速决减轻天下人的苦痛。

这又岂是胸怀狭窄,一心痴迷于威福、玉帛、子女的中国传统帝王所能认识且承认的?窃以为项羽达到了张艺谋在《英雄》里定义的“胸怀天下”的程度。

项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鸿门宴。

项羽似乎并不忍杀刘邦,而在这么一个紧张、危险的场面之中,项羽竟很有兴致的欣赏樊哙吃生肉。

项羽很快被其蛊惑,转移了杀刘邦的注意力。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项羽在得知刘邦逃走以后竟能收的下玉璧。

其实这并不奇怪,项羽在逆境中敢打敢拼,在顺境时就不免顾虑,变得胸无大志,贪图安稳。

贪恋一时风光,缺乏长远目光。

项羽看似目无规矩,实则内心保守,有自己的伦理观念。

《史记》中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价有“言语呕呕”与“暗恶叱诧”;“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贤”与“嫉贤妒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

皆若相反相违,却又集项羽一身。


司马迁正是在情节和环境中完成了这些性格中的对照,使项羽成为性格复杂有序,形象丰满可信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一方面悲剧摹仿“ 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 另一方面“ 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 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项羽恰恰在此时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这样,他以后的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最能表现出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情节是垓下之围。

自古英雄爱美人,霸王别姬的情节虽少铺垫,仍极感人。

突围之中的项羽与古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之子借助神力迅速建功立业后,又因其自身致命缺陷导致灭亡的英雄极似。

我觉得中国当代的两部电影共同展示了垓下之围。

一部当然是《霸王别姬》。

题材源于这个故事。

《霸王别姬》乍一看似乎与项羽无关,更强调的是一个时代对艺术的毁坏,其实骨子里渗透着这样的命运观:当生命一次次被侵犯,强暴的时候,能够反抗的,只是挥霍一下自己的生命。

程蝶衣如此,姬如此,霸王如此。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楚汉春秋》云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另一部叫做《英雄本色》,吴宇森开创的暴力美学与项羽的关系不得而知,毕竟他不似一个中国人。

但他似乎一直在考虑“英雄”和“明天”的关系。

我体会的到的是,英雄没有明天。

Mark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不忍抛弃兄弟,结果毅然选择面对刀枪火海,与兄弟并肩作战,喋血街头。

同样,项羽在被吴江亭长告诉有船可渡的情况下: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需要指出的是,项羽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其个人悲剧,因而与恩格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关联不大。

因为楚汉之争并没有正义的一方,项羽并不代表进步的力量,楚汉相争是争权夺势的混战。

项羽的悲剧与鲁迅定义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契合。

之所以仍称项羽为悲剧形象,是定位于他在最后关头没有苟且偷生,偏安一隅,而是践行了英雄主义,为生命赋予了价值,受到了后世的赞扬。

我们不禁会意识到,当生命陷入极端的困境时,苟活或者选择牺牲,这成为一个问题。

项羽选择的没有任何犹豫。

海德格尔坚信:“本真的向死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towards—death)优于毫无个性的大众生命。

”这似乎是对所有选择战争又选择自杀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生命的进化与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须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反之,生命向死寂转该的回归,是它的本质和
目标所在,既人有死亡的本能。

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

这似乎是对短暂生命的慰藉。

歌德指出了不死的那条路,即变。

这对于英雄们来说太难了。

几近对牛弹琴,他们是永远相信自己的一群人。

不过人们应该庆幸能够欣赏英雄在反抗平庸和无价值时的壮烈情景。

我觉得变是出路,变是相信有未来,相信未来更美好。

《英雄本色》的英文名字恰是a better tomorrow。

我们应该相信未来。

项羽的悲剧在于没有明天。

英雄大概是由于直面死亡吧。

注释:
①.《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②③.同①第226-227页。

④.《性格组合论》,刘再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