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救手册】江西省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设置与服务标准().doc

【急救手册】江西省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设置与服务标准().doc

附件1:江西省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设置标准(2012年版)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县级产科急救中心(以下简称“急救中心”)建设,规范产科服务和管理,结合实际制定本标准,其他开展产科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依照本标准进行建设。

一、中心设置与要求各县选择1~2所产科诊疗水平较高、年分娩量排在全县前三位,并具备产科综合抢救能力的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县级“产科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

“急救中心”必须设置产科门诊(含产科门诊、宣教室和门诊手术室)、产科住院区、产房和儿科(NICU)等科室。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院内急救小组急救小组组长由业务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科、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急诊科、麻醉科、辅助科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承担现场抢救及转运的任务。

(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制度1、妇产科急危重症管理制度和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包括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孕产妇转运急救、高危妊娠管理、重症监护、会诊、新生儿复苏、产儿科合作、产科危重病例评审、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急救药品管理、危重病人抢救报告、抢救用血管理等制度。

2、建立健全产科各项工作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产科门诊(包括高危)工作制度、宣教室工作制度、待产室工作制度、产房工作制度、产科抢救室(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爱婴医院工作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审批制度、会诊及转诊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抢救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讨论制度、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报告制度、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等。

(三)完善各级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健全并落实科主任职责、产科主任医师职责、产科副主任医师职责、产科主治医师职责、产科住院医师职责、助产人员职责、产科护士职责和母婴同室儿科医生职责等。

(四)规范抢救流程发生重大抢救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院内急救小组按产科抢救流程进行规范有序的抢救工作。

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应悬挂在抢救室醒目处,抢救程序包括心肺复苏流程图、产后出血与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图、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抢救流程图、子痫抢救流程图、新生儿复苏流程图、羊水栓塞抢救流程图等。

三、人员配置(一)人员配备妇幼保健技术人数配备应与所承担的业务量相适应,实际开放床位与人员之比1:1.3-1.5,医生职称比例高级:中级:初级不低于1:3:3,实际开放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比例≥1:0.6。

(二)人员资质要求1、从事产科服务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医学专业学历,并经过助产专业岗前培训。

2、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应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产科医生、助产士同时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3、离开助产技术服务岗位两年及以上的人员,须重新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在岗的医师及助产士每三年复训一次。

4、产科主任应从事妇产科专业10年以上,至少为5年以上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5、应配备专职儿科执业医师,负责新生儿查房、诊疗工作和高危新生儿出生时的监护工作。

6、从事产科B超的医生必须具有三年以上B超工作经历,并经产科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7、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必须专人负责,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四、房屋与设施(一)产科门诊1、应有独立的产科门诊(普通产科和高危产科门诊根据工作量确定是否分开),面积与其工作量相适应,不少于16平方米,并设置上下水设施。

2、宣教室:面积与其工作量相适应,开展围产保健的相关健康教育活动。

3、门诊手术室:应设在门诊相对独立的区域,面积符合消毒隔离要求,严格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污物处理区,室内墙面应瓷砖齐顶,地面用瓷砖或水磨石,不设地漏,墙壁、屋顶、地面便于清洗和消毒,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冷暖设备,设置术后观察床。

(二)产科住院区1、面积标准:母婴同室每床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

2、住院床位:床位数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而定,实际开放床位不少于30张。

3、药物配置室:药物配置室面积10-15平方米,应配有药物配置台橱、空气消毒器、药物配伍表等。

药物配置室与污物存放分区合理,污物存放区应设洗手池。

4、高危监护室或抢救室:应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并处在功能状态。

墙上应悬挂孕产妇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图及相关的制度,应有抢救登记本,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置在产房内。

5、治疗室:符合消毒隔离要求,备有诊察床、器械存放桌(台)、空气消毒器、妇科检查床、器械预处理池和清洗池等。

6、婴儿免疫接种室:接种室按消毒隔离要求进行分区,配备有空气消毒器、冰箱及接种设备等。

7、婴儿洗澡间:面积10平方米以上,设在护士站附近,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洗浴设施和冷暖设备。

(三)产房1、设在产科区一端,分娩区为独立区域,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内设换鞋处、更衣室、洗手消毒间、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污物浸泡清洗间、打包间、卫生间等。

应明显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符合消毒隔离要求。

2、分娩室:分娩室面积不少于70平方米,每产床使用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分娩室内墙面、地面应平整(地砖或PVC)、便于清洁,门窗严密,采光通风良好,应有降温和保暖设施,室内温度保持22℃-26℃。

有足够的电源插座和移动采光设备。

开展陪伴助产的应设置单间分娩室。

设有隔离分娩室,分娩室外设置洗手池供消毒洗手用。

分娩室直接与污物通道相连并做到单向流动。

3、待产室:靠近分娩室,至少设置两张以上待产床,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4、半限制区:内设更衣室、卫生间等,供更衣、换鞋、消毒用。

5、污物处置室:必须设在产房区域末端,最好有单独出口通道。

室内放置污物筒,洗器械池和清洗拖把池应分开,并有单独出水通道。

(四)儿科(含NICU)1、儿科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7平方米。

2、床位数:实际开放床位不少于30张。

3、应设有药物配置室、治疗室等。

4、NICU:设隔离区、半隔离区、配奶室和配药室等。

五、设备与药品(一)设备标准1、必备设备:救护车、综合性抢救箱、麻醉机、呼吸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B超、生化仪、影像诊断设备、供血设备。

2、产科门诊:产科检查床、截石位检查床、听诊器、血压计、体重磅秤、多普勒胎心诊断仪、胎心听诊器、骨盆测量器、腹围软尺、胎儿监护仪等。

3、宣教室:座椅(数量根据人数而定)、电视、VCD播放机、娃娃模型、固定宣教模具、宣传板和展柜、宣传资料(母乳喂养、孕期教育、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等书刊及光碟)等。

4、产科住院区:产科检查床、截石位检查床、听诊器、血压计、体重磅秤、多普勒胎心诊断仪、胎心听诊器、骨盆测量器、腹围软尺、胎儿监护仪、供氧设备、负压吸引器、静脉切开包、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墨镜、手电筒、急救车、成人喉镜、气管插管、复苏囊和其他妇产科必备设备。

5、产房(含高危监护或抢救室):常规设备:照明灯、无影灯、应急灯、通讯设备、敷料柜、推车、急救药品柜、刷手设备、常规消毒设备、器械清洗消毒处理设备、污物回收设备、利器盒、污物桶、供氧设备、吸氧装置、负压吸引器、记时钟、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腹围软尺、骨盆测量器、胎儿监护仪、多普勒胎心诊断仪、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待产床、产床、导尿包、移动式照明灯、吸痰管、移动器械台、产包(适量)、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产钳、会阴切开缝合器械、聚血用具、头皮钳、穿颅及碎胎器、刮宫包、阴道拉钩、窥阴器、宫颈钳、卵圆钳、刮匙、沙袋、输液设备、输液泵、注射器、调温控湿设备、空气消毒设施等。

急救设备:输血设备、急救手推车、开口器、舌垫(压舌板)、墨镜、手电筒、静脉切开包、宫纱或止血水囊、心电血氧监护仪。

新生儿设备:远红外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婴儿磅秤、婴儿身长测量器、新生儿复苏设备(复苏囊、气管插管、新生儿喉镜、气管导管、胎粪吸管)、婴儿床、新生儿暖箱等。

各种设备保持在功能状态。

(二)急救药品和血液制品产妇用药:缩宫素、前列腺素针剂(欣母沛)、前列腺素栓剂(卡孕栓)、地塞米松、肾上腺素、西地兰、罂粟碱、氨茶碱、阿托品、多巴胺、阿拉明、呋噻米、25%甘露醇、维生素K1、止血敏、维生素C、止血芳酸、立止血、纤维蛋白原、地西泮针剂、鲁米钠、氯丙嗪针剂,异丙嗪针剂、哌替啶、硝苯地平(心痛定)、麻黄素、25%硫酸镁、5%葡萄糖液、10%葡萄糖液、平衡液、10%葡萄糖酸钙、酚妥拉明、碳酸氢钠、706代血浆或血定安、2%利多卡因针剂、肝素、鱼精蛋白、库存血等。

新生儿用药:生理盐水、肾上腺素、维生素K1、碳酸氢钠、纳洛酮等。

产房备用药品应按照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标志醒目、排列整齐、定期检查与登记,均需在有效期内。

六、病历书写规范(一)门诊产科病历按江西省卫生厅的要求,全省统一使用《孕产期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和婴幼儿病历。

(二)病理产科病历的书写按江西省卫生厅赣卫办医政字[2010]10号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执行。

(三)生理产科病历按江西省卫生厅赣卫办妇社字[2008]19号《关于印发产科表格式病历样式的通知》执行。

七、产科知识和技术要求(一)基本知识与技术围产保健管理:孕前、孕期健康教育和管理,胎儿、胎儿生长发育及成熟度监测,胎儿宫内缺氧的监测,胎儿电子监护,孕产期B 超相关知识与产前胎儿畸形筛查技术。

高危妊娠监测与处理:产科危重病救治及监护技术,产科感染、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贫血、糖尿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外科合并症等)处理,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处理等。

产科引产与催产技术:三个产程处理技术,常规助产服务技术,缩宫素应用技术,产后出血防治技术(须有器具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各种难产的处理,异常分娩的早期识别与处理,剖宫产指征掌握。

新生儿处理及保健技术:新生儿复苏及合并症抢救,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NICU),新生儿溶血症、病理性黄疸的防治技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技术,静脉高营养疗法,早产、低体重儿的处理,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技术,出生缺陷的临床诊断技术。

产褥期处理:母乳喂养知识指导,产后访视(至少产后42天访视1次)。

(二)急危症抢救技术产科(含产前与产后)出血的抢救术,各种休克的抢救(含失血性休克),羊水栓塞预防与抢救,产科DIC的诊断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抢救,双胎的诊断与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预防与处理,输血技术,深静脉穿刺技术。

心、脑、肺、复苏,昏迷抢救,心衰及心律失常抢救,水、电解质的酸碱平衡紊乱的早期诊治,急性肾衰早期诊治,抢救药物合理应用。

(三)产科手术人工破膜术,静脉穿刺术,静脉切开技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术,会阴切开与缝合术,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残留刮宫术,阴道或宫颈裂伤修补术,产道复杂裂伤处理,臀位助产术,胎头吸引术,产钳术,穿颅术,剖宫产术,横位内倒转术,产科子宫切除术,选择性宫颈环扎术,产后出血的保守手术治疗(按摩子宫、药物治疗、水囊压迫、沙条填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