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种植管理技术
巴戟天原是野生在疏林地里的一种多年生藤本常绿攀援植物,有人叫它巴吉、猫公藤、猫母肠、鸡肠风。
它的连珠状肉质根干燥后供药用,具有补胃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益中气、补务等功效,属紧俏药材,市场上十分紧缺。
巴戟天一株最多可收鲜品达28斤之多,如每亩成活一千株,仅按每株收1斤鲜品计算,即可收入三千元,经济效益很高。
而巴戟天的种植却很简单,凡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上,土层深厚的红壤山地均可种植。
只要根据其“前期阴后期阳,上部阳下部阴”的生育特点,进行栽培即可。
即使没有专用地,也可以在疏林地里挖一锄头种一株,种到山里去。
巴戟天喜欢砂质红壤土,土壤硬实,肉质根上含珠状就多,其质量就高。
因此,种巴戟天不必挖大穴和下基肥。
巴戟天的幼苗喜欢阴蔽,林地里的杂草对它有遮荫保湿作用,故也不必松土和除草。
一、种植巴戟天,可以采集野生的巴戟藤自行育苗,也可采集经种植三年后开花结果而成熟的黄、红果实,经堆腐、去皮、洗净,然后水选出红色饱满种籽,用湿沙保存,置于荫凉处,保持湿润,待翌年吐白时播种育苗。
育苗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苗地选用砂质壤土,以在疏林下临近水源的新荒地最好,切忌使用蔬菜地或种过作物的旧园地,特别是扦插苗床更要严格。
(2)苗床应整成高20厘米,宽0.5—1.5米的条形畦。
以扦插育苗的,可在把畦耙平后辅上一层火烧土和一层1寸厚的红土,打实压平,洒遍透水,然后按株、行距各2厘米进行扦插,也可把畦耙平后按行距2寸开条沟,按株距1寸斜放扦插条,然后履土;或按株距1-1.5寸斜插入三分之二。
最后浇上透水,再密插芒萁草骨或搭棚遮荫。
一般育苗地每亩可育八万株苗左右,一年后出圃。
(3)如采用播种育苗,应在开春气温要升到15℃以上时,把种子连同拌种的湿沙撒播在畦上,盖上一层厚度约一粒种子那样的经过筛的火烧土,再搭荫棚或密插芒萁草骨遮荫。
然后每天早晚浇水,苗管至一年后出圃。
(4)用扦插法育苗所选用的巴戟藤要选择二、三年生的无病虫害的壮藤,按每三节或每5厘米,左右为一段剪取插条,上端要近节平剪,下端要取中部斜剪,并把基部放于浅水盘中备用。
注意枝条宜当天剪当天插(或随剪随插),插入土中占三分之二,成活率会较高
(5)由于巴戟天喜水又怕水,育苗又须见天不见日,放在苗期管理上应尽量掌握好水份和荫度。
无论扦插或播种育苗的管理同样要注意到:育苗期保持遮荫和土壤湿润,防止低温和暴雨损害;育苗后期要适当透光炼苗。
一般育苗初期不施肥,到苗高5寸时才结合浇水施千分之一尿素(每百斤水加1两尿素)或百分这一尿水,早晚洒施。
插苗长到一尺时要打顶,即剪去顶芽以促进枝条粗壮多分枝和多生根。
二、种植巴戟天只要有了优质的苗水,就很容易了。
种植时可选择山顶有树林覆盖、开阔向阳的中下坡(坡度10—30度),土层深厚的生荒红壤地,冬前依地势开成高梯田。
畦宽依地形而定,一般有30厘米以上即可。
起苗移植时,苗高保留3—4寸,其余部分可剪下再作扦插条,以便扩大种植。
移植应在3—4月份气候较稳定的阴雨天进行,行、株距以1——1.5尺左右,每亩约植二千至二千五百株。
植后浇定根水,株旁插芒萁草骨遮荫。
在荒山坡上种植,天旱时要浇水。
巴戟天移植后,前三年要保持遮荫。
三年后,是有林地的要砍去成熟的林木;是疏林地的则可以结合清山,把全部林木砍去,等巴戟天收成后再全面造林。
这是因为定植三年后的巴戟天需要充足的光照了,越向阳的产量越高,所以要除去荫蔽,调节光照了。
同时,要注意保藤促根,使藤繁叶茂。
面前三年中,如采取大田面积栽培,要在小苗尚未封行时,用茅草覆盖于茎基部及裸露的地面,创造“上阳下阴”的生态环境,促进个体生长,也提高存苗率和成活率。
三、巴戟天的苗期能发生线虫病,且目前尚无特效药可供防治,因此,苗地一定要生荒红壤地。
如果进行连续育苗,苗地需要提前进行覆盖干草连烧二次的热处理后再种。
一旦发现苗根结瘤,必须集中起来烧毁,否则种后也不会有收成。
而巴戟天的主要病害是茎基腐病,目前亦无特效药可治,发病时常见分枝萎
垂,尔后由下而上全株枯萎死亡。
一旦发生这种病情,就要立即将病株连根拔掉烧毁,并把周围表土卵在一起,用一份石灰和三份草木灰配成的“黑白粉”覆盖在表面进行消毒;或者,用0 8%的波尔多液或稀释一千倍的代森铵溶液浇施,防止大面积蔓延。
四、巴戟天的根系生长期明显地分为1—3年为前期,3—5年为中期,5
年后为后期。
中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故一般种植六年后收获,效益最高。
挖出收获的鲜根应剪除细根须、老根头,除去杂物及时晒干,以便出售。
山区林地和疏林地除了套种巴戟天外,还可以套种魔芋、灵香草、长泰砂仁、海南白藤和油料植物藤茄等。
搞好这种林地套种,造林、种果的经济效益将能显著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