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 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 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 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 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 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 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 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 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 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 岁。
苏轼生平简介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 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 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 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 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轶闻】
注:以下轶闻仅因流传甚广,为后人津津乐道而摘 录于此,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 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 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 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 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 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 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 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 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 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 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 【概述】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 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生平简介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 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 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 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 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 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 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 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 诗
苏轼生平简介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 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 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 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 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 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 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 艺术天才。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 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 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 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苏轼生平简介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 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 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 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 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 藏着危机,
苏轼生平简介
当时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 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 官,更尧有关系吗?欧阳修自然也不明白这点,反复读 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可是欧阳修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 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 欧阳修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 更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 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 一个故事,这使欧阳修更加赞赏苏轼。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 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 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 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
苏轼生平简介
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 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 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 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