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解剖及生理
4、岩部:形似一横卧三棱锥体,故称岩锥。位于颅底,嵌于蝶骨和枕骨之间,有1底1尖3个面和3个缘,内为听觉和平衡器官。底朝外,与鳞部和乳突部融合,尖端粗糙不平。朝向内前面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
教案续页2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缘和枕骨底部之间,颈动脉管骨口在此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有前,后,下三个面:
教案首页
学科名称
耳鼻咽喉
专业班级
临床本科
授课时间
课题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耳的最常用解剖标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邻近关系。了解中耳及内耳的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熟悉颞骨的分部、耳廓、外耳道之特点和软骨部皮肤之构造。
熟悉鼓膜的构造及正常标志,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儿之差异及临床意义。熟悉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前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与鳞部的脑面相连。由内向外有下列重要标志: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迫,内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压迹的后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靠内侧者系岩浅大神经沟,向后伸展达面神经裂孔外侧的鼓室的通道,此二沟各通过同名神经;继向后外方有一凸出部分,名弓状隆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方,大多数上半规管的最高点是在弓状隆起最高点前内方之斜坡中。再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名鼓室盖,将其下的鼓室和颅中窝分隔。
下面:粗糙凹面不平,组成颅底面的一部分,在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等邻的两个深窝。前者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动脉和颈动脉神经丛经过。后外者为颈静脉窝(内藏颈静脉球)。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舌咽神经鼓室支即鼓室神经经此管进入鼓室。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乳突小管的开口,为迷走神经耳支的通路。在颈静脉窝的前内方有三角形的窝,窝内有蜗水管液通过此小管流入蛛网膜下腔。在颈动脉管外口的内前方,接近岩尖有腭帆提肌和咽鼓管软骨附着。岩部上缘有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外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故在气化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岩尖炎,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岩部后缘的内侧段有岩下窦和岩下沟,岩部前缘内侧为蝶岩裂,外侧为岩端裂和岩鼓裂。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上为鼓膜张肌半管,下为咽鼓管半管)。内耳道:位于岩部内的骨性窦道,有面神经,听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卫出版)第一版
授课教师
职称
教案续页1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一节耳的应用解剖(颞骨)
一.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其上,前,后,分别以骨缝与顶骨,蝶骨和枕骨相接,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每侧颞骨由岩,鳞,鼓,乳,茎5部分组成。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都包含在颞骨内。
1、鳞部:又称颞鳞,为一鱼鳞状骨片,居颞骨前上部,为内外两面。外面骨嵴外凸,有颞肌附着,并有纵形的颞中动脉沟。其下有向前突出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合成颧弓。颧突具有三个根,即下颌窝前后的关节结节,关节后突和颞线。颞肌下缘止于此。颞线常作为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颅外标志。中耳手术时,不能高于此线,否则进入颅中窝。在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在棘的后前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道上三角区(suprameataltriangle),又名筛区(儿童及婴幼儿更明显),是乳突手术进入鼓窦的重要标志。颧突前根连接颧突下缘,向内为一圆隆起,即突节结节。鳞部内面略凹,有大脑颞叶,脑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
3、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颞骨的后下部)呈锥状突起,故名乳突。乳突外面粗糙,外下方为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头最长肌附着。其外侧表面有枕肌耳后肌附着。其后方近枕乳缝处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乳突导血管通过此孔使颅外静脉与乙状窦相通,枕动脉亦有小支经此孔供给硬脑膜。乳突尖内侧有一深沟,名乳突切迹,为二腹肌后腹的起点;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有枕动脉经过。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称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乙状窦的深浅,宽窄,及其前壁的厚薄常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不同而各异。乳突气房发育良好者,乙状窦骨板较薄且位置偏后,,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较大;乳突气房发育较差者,乙状窦骨板坚实,位置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或甚为接近。后者在乳突手术时易损伤乙状窦而造成大出血,妨碍手术进行发生气栓致生命危险。
后面:组成颅后窝的前壁,与乳突内侧面相连为三个静脉窦:岩上,岩下和乙状窦围成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内,底朝外。后面中央偏内为内耳门(内道口),向外通入内耳道。内耳门的后外有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其中有前庭小管,(前庭导水管)外口,为内淋巴管所经过,其外口有内淋巴束。裂隙与内耳门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名弓形下窝,有细小血管通过。
4.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教学难点
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资料
《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杨宝琦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现代耳鼻咽喉科学》姜泗长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耳鼻咽喉科变应性和免疫性疾病》,顾之燕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鳞部下缘与岩骨前缘融合,形成岩鳞缝痕迹。但在幼儿此逢明显,并有小细血管自硬脑膜经此裂进入中耳,帮幼儿中耳炎易致脑膜刺激症状。鳞部后上缘与顶骨衔接,前下缘与蝶骨大翼衔接。
2、鼓部:位于鳞部之下,乳突前方及岩部之下外侧面,呈“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底壁。其前上方以鳞鼓裂和鳞部相接,内侧以岩鼓裂和岩部接连。鼓部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其内端有一窄小沟槽称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于沟内,鼓部上部有一缺口。名鼓切迹。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
熟悉内耳的分部,熟悉咽鼓管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熟悉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以及鼓膜、听骨链所起的作用
掌握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了解耳蜗的生理、前庭在维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鼓膜的构造及正常标志。
2.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3.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儿之差异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