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教机构3-6岁幼儿亲子游戏方案设计

早教机构3-6岁幼儿亲子游戏方案设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早教机构3-6岁幼儿亲子游戏方案设计类型:学生姓名:张瑞学号:1221043201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专业:心理咨询班级:心咨1232班指导老师:胡昆老师2015年5月5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案设计√性。

如今国内早教机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立性质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另一类是私立早教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由家长带着孩子来接受早教服务,主要开课时间从家长的需求出发。

本文针对私立性质的早教机构,探讨了早教机构的亲子游戏课程设置形式,并且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设计适合3—6岁幼儿的亲子游戏,在游戏实施之后达到增进亲子感情、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目的。

关键词:幼儿亲子游戏早教机构目录一、引言 (3)二、项目的理论基础 (3)三、项目的服务对象 (5)四、项目的目标/目的 (5)五、项目的流程安排 (5)(1)第一阶段服务对象活动时间安排 (5)(2)第二阶段服务对象人数限制 (5)(3)第三阶段服务对象地点选取 (6)(4)第四阶段游戏前的准备 (6)(5)第五阶段人员的分配 (6)三、亲子游戏具体活动设计 (7)四、项目实施 (8)五、项目的评估分析 (8)六、项目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9)七、参考文献 (9)八、相关附件 (10)性。

中国科学院韦珏院士指出,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谈早期儿童发展问题,并不是原来的儿童早期保健的简单延续,也不是优生优育工作的简单扩大,早期儿童发展问题不应该只是单纯儿童保健,而应该扩大到对儿童发展的全面关注。

虽然我们也在开始重视起这个阶段的教育,但是比起西方的关于0-3岁的早期教育,我国的早期教育相对来说起步晚,起点低,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一、项目的理论基础:(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亲子游戏的启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八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早教机构中亲子游戏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亲子游戏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感觉统合训练原理设计合理的亲子游戏。

1.鼓励探索,快乐参与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克服其羞怯、疑虑和内疚感。

3—6岁的幼儿渐渐开始对规则感兴趣,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到5—6岁时幼儿自控能力增强,合作能力增强,认知积极性和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发展,这时的集体活动或共同学习也应是游戏化、活动化的。

亲子游戏在婴幼儿课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所有的课程设置的表现形式都是由亲子游戏来完成的。

婴幼儿在亲子游戏中可以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外界事物,积累在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

幼儿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获得主动感和成就感,这也为他们的一生奠定主动、自信的心理素质基础。

成人要对游戏给予引导、鼓励和支持,这能增强婴幼儿主动探索的信心,促进其主动性的发展。

反之可能会给婴幼儿带来心灵的伤害,导致婴幼儿产生内疚、焦虑和退缩。

并且在活动中要注意动静交替,注重体现游戏“快乐”内涵,减少知识性学习,增强婴儿体能和社会交往的娱乐性活动、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

2.创设环境,树立交往意识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初步表现出喜欢与同伴交往的社会性倾向。

由于独生子女缺少与同伴交往、互动成长的自然环境,早教机构在游戏的设置中,加入了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婴幼儿在集体或小组的群体氛围中开展游戏,一起玩乐,引发婴幼儿互相启发、模仿,产生互相交往的需要。

并且在安全的环境下婴幼儿自由的进行探索,有利于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任感,从而促使婴幼儿与所接触的人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3.游戏的多样性,淡化知识化倾向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材料的特性制作出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将教育因素隐含其中,使环境和材料自然、隐性地影响婴幼儿。

婴幼儿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优质的、和谐的发展,包括自然—认知、情绪—情感、身体—运动、交往—艺术、节奏—音乐、数学—逻辑、语言—言语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4.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游戏设置游戏的设置必须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设置,不能每个阶段运用同样的游戏方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把人格发展划分了年龄阶段,在每个阶段有需要解决的不同矛盾。

而且每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不一样。

婴幼儿是一个智力,情感,社会性不断发展的个体,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婴幼儿的每一天都有不同,每一天都在不停的变化。

而我们的作用就是抓住他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符合他们发展的游戏。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原理依据1.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引导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的训练,此训练提供前庭(重力与运动)、本体感觉(肌肉与感觉)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其目的不在于增强运动技能,而是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正确的概念是脑功能的神经功能。

2.游戏操作依据从感觉统合游戏设计的操作层面来讲,它是利用感觉统合原理、感觉统合器材所固有的功能特点作为游戏设计的智慧资源和条件资源,在感觉统合训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幼儿的游戏权利、充分发挥感觉统合器材的作用——互动、遵循规则游戏的基本原理。

二、项目的服务对象:1.新爱婴早教机构3-6岁幼儿及家长(共20组家庭)三、项目的目的/目标:1.通过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并感受到亲子之间合作互动的乐趣。

提升亲子游戏的功能和作用,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2.通过使用感觉统合器材设计游戏,创设有针对性的、生动的感觉统合游戏,既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又能愉悦幼儿的心理。

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座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四、项目的流程安排:1.第一阶段服务对象活动时间安排根据对新爱婴早教机构3-6岁幼儿家长的闲暇时间访问显示,于每周周六、周日进行活动时间最佳。

所以本方案施行时间定为2015年3月7日下午4点进行,历时2个小时左右。

暖场——下午3:30;活动开幕——下午3:50;游戏规则解析——下午4:10;游戏进行——下午4:30;游戏结束——下午5:10;活动结束——下午5:30;2.第二阶段服务对象人数限制由于会员家庭总人数很多,所以本次亲子游戏的参与人数限制为20组家庭。

其中家庭中的大人参与者以父亲为最佳参与对象。

(因为普遍亲子游戏参与者都是母亲与孩子,所以此次亲子游戏需要父亲与孩子一起参与)3.第三阶段服务对象地点选取本次亲子游戏的内容需要比较大的场地实施,所以预计将在天心区豪布斯卡酒店楼下进行。

4.第四阶段游戏前的准备①太极盘2个、四分之一圆2个、跳跳袋1个、篮球1个、篮球架1个、平衡车1个;②音响、话筒、计时器、比分板③奖品(新爱婴课程优惠券)或新爱婴书包5.第五阶段人员的分配主持人1名、控场2名、记分员1名、礼仪1名五、亲子游戏具体活动设计:1.游戏主题:《爸爸跟我来》2.暖场热身:音乐律动《小苹果》——由参加游戏的家长和孩子们表演;舞蹈《印度舞》——由新爱婴老师集体表演;3.活动开幕:主持人致辞并介绍此次亲子游戏的游戏规则;引导家庭组报数分组;4.游戏规则:①每个孩子配备背篓,背篓中装有篮球,每位爸爸跟随孩子走过2个太极盘;②从太极盘跨到由四分之一圆拼成的独木桥上,并走过独木桥,中途不能掉下来,掉下来的要重新走;③从独木桥下来后,宝宝和爸爸一起套上“跳跳袋”并协力跳到投篮区,投进一个球;④进球之后从跳跳袋里出来,爸爸站上平衡车,宝宝站在爸爸脚上,双方要合力将平衡车骑回起点处,用时最少的为本次亲子游戏的冠军。

5.游戏进行:①游戏过程中记分员要记录好每组家庭所用时间;②控场人员组织和20组家庭排队进行游戏;③礼仪引导比赛后的家庭到休息区休息;6.游戏结束:①主持人宣布游戏结束,邀请所有家庭集合;②宣布结果,并颁发奖品;③邀请获奖家庭成员进行游戏后的感受分享;④组织本次游戏所有参与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六、项目实施1.实施时间:2015年3月7日,下午四点;2.实施地点:豪布斯卡酒店;3.实施过程:①游戏开始时,给每个孩子都分配好背篓并装好篮球后,家长依次跟在孩子后面走过太极盘,跨上独木桥;②大部分孩子在独木桥行走时都愿意尝试独自走完全程,而很多家长都会从独木桥上掉下来,反而需要孩子们的帮助;③在家长和孩子们从独木桥下来后,他们都配合的很好,快速的穿进跳跳袋,孩子在前,家长在后,跳跃着抵达投篮区;④很多孩子都积极地要求家长把篮球给自己,由自己投进那关键的一球;⑤在操作平衡车的过程中,家长们对平衡车的把握大多数是比较生疏的,而孩子踩在家长的脚上时,丝毫没有害怕的情绪,反而是乐在其中,有的孩子还在教爸爸如果让平衡车跑起来。

4.实施结果:①尽管游戏有输有赢,但是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运动之后的快乐和满足;②家长们也热情的分享着自己在这次游戏中的感受和新的发现;③最后以拍摄大合照作为本次亲子游戏的闭幕式。

七、项目的评估分析方案的成效:1.访谈法:经过对20组家庭的访谈,72%的家庭认为亲子游戏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并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18%的家庭认为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部分家庭被忽略的现象,所以有待改善。

经过对20个孩子的访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这样的游戏很有趣,并且在有家长的陪同下做游戏更能让孩子放松心情。

也让他们看到了家长们更有活力的一面,这样他们也很开心,在对待体有活动的态度上更加的积极主动了。

2.观察法:在经过这一次亲子游戏后,家长和孩子们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中心的其他活动中。

并且每次举办活动前,主动报名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们的参与度有明显的提升。

在私下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大部分家长都觉得亲子游戏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环节,而且很多爸爸们也开始意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有更多的爸爸参与进来了,而不是只一味的守在一旁看着孩子们自己活动,这对于教育观念的改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六、项目改进的措施和建议1.游戏场地要选择空旷而大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不受到过多的局限。

2.在没有参与游戏的家庭休息阶段工作人员应该准备好休息时所需的用品,例如:水、点心等。

3.人数限制的原因要和家长们讲明,避免家长们的误会。

4.游戏过程中要做好孩子的安全防护,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1]刘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早教机构中亲子游戏的启示[J].西南大学,2011.[2]刘娟.基于感觉统合的幼儿游戏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3]谢莉梅.“5+2”集体亲子游戏方案(上)[J].成都:成都教育出版社,2009.[4]陈建华.从亲子游戏启程实现幼儿健康发展[R].江苏省工业园区新家花园幼儿园,2010.[5]沈子君.浅析幼儿园3~6岁幼儿亲子游戏的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4.相关附件:一、方案的问题:1.在游戏进行中,没有参与的家庭有可能会被冷落,会降低此家庭成员的积极性;2.由于人数限制,没有及时参与报名的家庭不能参与游戏,此家庭成员的参与性会降低;二、游戏场景设计图:三、游戏方案设计手稿:四、游戏设施展示图:1.跳跳袋2.四分之一圆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