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1.—: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领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2+酶;凝血致活酶在Ca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2+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答: 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2+2+ 3.化学因素:Ca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另外,蛇毒和水蛭素能抵抗凝血酶的作用,从而抑制凝血。

(肝素除去凝血酶原)6.答:(1)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紧接心肌绝对不应期之后存在一个短时期(局部反应期),在此期间内,给以非常强的刺激可使膜发生部分去极化而产生局部兴奋,但不会发生全面去极化而产生传导性兴奋(动作电位),因此,从去极化(0期)开始到这个短时期结束的一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

或者说,绝对不应期和这个短时期合称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超常期(2)心肌与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兴奋性变化过程的差异A.心肌细胞没有低常期,而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则存在低常期;B.心肌细胞的特点是发生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伸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在此期间,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发生扩布性兴奋,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则很短,远在收缩期开始时已经停止,因而连续刺激可以产生持续性的强直收缩。

这一特性使心脏能保持收缩、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对心脏的射血和充盈功能非常重要。

7.1。

是呼吸器官的通气活动,即呼吸器官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2.呼吸器官换气,即呼吸器官与其中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前两者合称外呼吸3.是气体运输,即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送;4.是组织换气,即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也称内呼吸8.答:1.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2.温度。

温度可以在高低和变化速率两方面影响氧离曲线。

3.红细胞中二磷酸甘油酸ATP。

ATP和脱氧血红蛋白α链结合而显著降低其与氧的亲和力,并且明显增加Bohr效应的幅度。

5.Hb 自身性质的影响 4.9.:耗氧率受到许多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温度的影响。

一定温度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 活动的影响3.氧张力的影响 :氧张力高,则耗氧率也升高。

但这是暂时性的反应,当氧张力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时,耗氧率即逐渐恢复正常。

4.与体重的关系一般是所谓异速生长公式的关系,即Y=aXb,这里Y=耗氧率,X=体重。

而a和b鱼种类的常数特征。

目前认为b=0.8是比较普遍的。

单位体积耗氧率(Y/X)是随鱼体积大小和体重的增加而递减。

所以在水中缺氧时,小鱼先浮上水面。

5性成熟对耗氧率的影响一般说,在性腺成熟以前,耗氧率较高,成熟以后则偏低。

6 酸碱度对耗氧率的影响鲤鱼、鲈鱼和瞻星鱼的实验都表明pH值降低时,单位体积的耗氧率也降低。

7 盐度对耗氧率的影响10.答:(一)共性:兴奋性、收缩性(二)特性: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潜伏期长;2. 富有延展性;3.自律性(神经丛,平滑肌);4. 机能合胞性:12%肌膜表面与相邻肌纤维形成融合膜,其余也很接近,这些部位电阻较低。

5. 持续的收缩和紧张(不需中枢神经系统维持,相对于骨骼肌)。

这样的特性有利于维持胃肠的基础压力。

6. 对化学、温度、机械牵张等刺激敏感。

11.答:(1)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并为其提供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2.杀菌;3.促进胰液、肠液或胆汁的分泌;4.促进铁、钙的吸收;5.和幽门反射有关。

(2)粘液的作用:1. 润滑;2. 保护胃粘膜,使之不易受到机械的或生化的损伤。

12---答:一吸收的部位和吸收的机制(一)吸收的部位,与哺乳类相似,鱼类的肠也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肠的皱襞多,粘膜血管丰富,柱状上皮细胞的边缘具有刷状缘,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微绒毛。

,鱼类幽门垂也有吸收功能。

(二)吸收的机制,主动吸收:载体、能量;胞饮,被动吸收:滤过作用(静压差)、扩散作用(浓度差)、渗透作用(渗透压差,一种特殊的扩散)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水、无机盐、维生素的吸收,水:渗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系统控制,无机盐:主动吸收 Na+的吸收与水、氨基酸、葡萄糖的吸收有关。

,维生素:大多数为扩散吸收,但VB的吸收是通过胞饮作用。

12(二)糖的吸收,形式:单糖,机制:主动吸收;+,过程:载体、能量、Na(三)蛋白质的吸收,形式:氨基酸 Gly>Ala>Cys>Glu>Val>Met>Leu>Trp>He,机制:主动吸收;,+ 过程:载体、能量、Na(四)脂肪的吸收,部位:肠、幽门垂,转运机制尚不清楚。

13.答:(一)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肾小球通透性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肾小球滤过作用调节主要通过肾血流量调节而实现。

,肾血流量具有自动调节机制,即肾内存在血流阻力随动脉血压而改变以维持血流量相对稳定的机制。

,另一方面,肾血流量也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支配肾脏的传出神经包括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两种。

前者有缩血管的作用,特别对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作用尤为显著;迷走神经的作用尚待研究。

体液因素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促进肾血管收缩的主要激素。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1.自身调节(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小管液的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致使尿量增多;(2)球管平衡(P241):肾小管重吸收率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2.神经调节:肾的血管和肾小管主要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三个途径,P242)。

3.体液调节:(1)抗利尿激素:增加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通透性,使尿量较少;(2)醛固酮(肺鱼):保Na++、排K;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血管紧张素II能y引起强烈而持久的醛固酮分泌。

但除肺鱼外,鱼类都缺乏醛固酮。

++(3)皮质醇(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膀胱吸吸收盐离子。

血浆中的K、Na的浓度也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14.---答:P3715.答: 1.代谢。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在高等脊椎动物主要是增加机体的代谢活动。

•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的代谢活动也起重要作用。

2.调节渗透压•例:硬骨鱼类处于渗透压变化的环境中,甲状腺素能促使渗透压调节所需的能量代谢增强。

3. 对生长、发育、变态和行为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和发育成熟。

(例:甲状腺素处理鱼受精卵和鱼苗能明显地提高孵化率和成活率)•甲状腺激素能改变鱼类的运动行为。

16 .答:1. 对糖代谢的影响促进葡萄糖转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增加糖元生成,抑制糖异生;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其水解,减少脂肪酸的释放和酮体的生成;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加速蛋白质合成。

17.答:(一)作用1.调节水盐平衡2.促进糖异生作用,增加糖元贮存,促进蛋白质分解(二)调节: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能刺激糖皮质激素分泌,ACTH又受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控制,糖皮质激素又对下丘脑-腺垂体系统有负反馈作用,当血中糖皮质激素增高时,可抑制下丘脑分泌CRH,从而使腺垂体分泌ACTH减少,糖皮质分泌减少 18.答:1. 生长激素:促进组织生长,增加 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葡萄糖与氨基酸运输;促进脂解和抗体形成等。

2.催乳素:渗透压调节和水盐代谢。

3.促性腺激素:增加性腺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配子生成、性腺发育成熟和排精排卵4.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增加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6.黑色素细胞刺激素:促进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合成及其在细胞内扩散 19.•精巢的内分泌组织为间质细胞、小叶界细胞、输精管上皮细胞。

答:(一)内分泌组织(二)激素种类及生理作用•主要是睾酮和11-氧睾酮,另外也能分泌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还能分泌孕酮。

•作用:1.促进雄性附性器官发育2.刺激和维持雄性第二性征3.促进精子发生4.促进排精5.促进代谢,促进蛋白质和RNA合成。

20.答: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使触突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和离子转移,钙离子由膜外进入膜内,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向突触前膜贴近,在接触点发生融合,并出现破裂,小泡内所含化学递质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

21.答:(一)单向传递;(二)中枢延搁;(三)兴奋的总和;(四)兴奋节律的改变;(五)后继性兴奋;(六)局限化和扩散(七)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