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寿山石细分表(三坑分类法)

寿山石细分表(三坑分类法)

黑高山石
黑高山石色如淡墨。《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蛇背青石(又称为黑高山石)色如淡墨,空灵温润。
白水黄石
白水黄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白水黄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红杜陵坑石
红杜陵坑石,色红,根据其颜色的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为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色黄,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其肌理中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白杜陵坑石
白杜陵坑石,色白,然不见纯白者,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其中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语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近几年,善伯尾矿洞又出了一种新石,具有善伯洞石的黄色泽,带绿味,半透明,特别是肌理中透出如水草一样的纹样,蜡质强,磨光后光泽度好。
老性善伯洞石
老性善伯洞石是早期开采的善伯洞石。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石农多在农闲时开采,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海内外“寿山石热”的兴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理中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亮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又称金银地。这个时期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
鸡母窝高山石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荔枝洞高山石是一千多年来,寿山石开采史中发现的最美艳,最妩媚动人的山坑石的极品,摩挲之,赏玩之,真令人心醉,从而引起了石雕界与收藏界的轰动,价格不断攀升。
和尚洞高山石
和尚洞高山石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寿山古禅寺的明代僧侣开凿。和尚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土红。
大洞高山石
大洞高山石出产于大洞,大洞亦称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曰系明代僧侣所凿。大洞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石,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掘性高山石
掘性高山石是从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掘性高山石中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掘性高山石难觅,较罕见。
脱蛋善伯洞石
在开采老性善伯洞石时,发现有些卵状矿脉,或夹在围岩中,或散落在矿洞的附近,有洞产与掘性独石之分。这种卵形善伯洞石的外表与内层的色泽不同,有“银裹金”或“金裹银”等,即外白内红或外红内白,还有外绿内红或黄者。其外层石的透明度较强,往往能透出内层的蛋黄之色,所以石农称之为脱蛋善伯洞石。脱蛋善伯洞石石材块度不大,质地十分脂润细腻,肌里多有金砂点,偶有“花生糕”。掘性脱蛋独石的外表有被砂土侵蚀氧化的痕迹。
元和洞杜陵坑石
元和洞杜陵坑石
元和洞杜陵坑石,石洞位于坤银洞之侧,为石农陈元和所开。所产之石多杂色,性微坚,半透明,肌理隐现浑白色。偶有红色如玛瑙者,质佳,称为玛瑙红杜陵坑石。
坤银洞杜陵坑石
坤银洞杜陵坑石石洞位于琪源洞顶部,为石农陈坤银所开。性微坚,色有黄、红、灰、白或杂色相间,红、黄两色多出佳石,通透,少杂质,纯度比琪源洞杜陵坑石略差。坤银洞杜陵坑石中肌理多呈条布纹,俗称“月痕”。
《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黄高山石
黄高山石指纯黄色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石、杜陵坑石相媲美。黄高山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品质佳者可与田黄石、都成杭石相比美
玛瑙洞高山石
玛瑙洞高山石石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玛瑙洞高山石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嫩嫩洞高山石
嫩嫩洞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嫩嫩洞高山石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两者非有经验的鉴定家,殊难分別,惜已绝产。
山坑石
高山石
太极头
太极头高山石,矿洞位于四股四高山矿洞左下方的小山岗上。因矿洞处于S形的盘山路中,以形似“太极”而得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所出产的高山石良莠不齐,石质佳者带黄味,通灵而细腻,往往有白或黄的色团,中间十分凝腻,周围逐渐淡化。太极头高山石中质地差者色泽偏暗,有如“藕糕”色,有裂纹。20世纪80年代初出产了一批好石,红、黄色泽鲜艳,近年出产的白色石料,质佳者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状。太极头高山石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世元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又称“仙源洞高山石”,世元洞位于大健洞后方,是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世元洞高山石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四股四高山石
四股四高山石产于四股洞,石洞邻近嫩嫩洞,因四位石农合股开业,故名。四股四高山石石质比其他各种高山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善伯洞石
善伯旗石
1995年石农王必常、黄连根合股在旗降仔山与善伯山的交界处开采出一种新的寿山石,质微坚,少格纹,偶有金砂点,有些石中还有连片的砂丁。有红、黄、白、黑、紫等色,有的色纯,有的多色交错,色泽与纹理美丽。由于这种石材既有善伯洞石之细润,又有旗降石的坚韧,而且又出产于善伯山与旗降仔山之间,所以取名为善伯旗石。
荔枝洞高山石
荔枝洞高山石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优,为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两石相击,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
油白洞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有别于大洞高山石。油白洞高山石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将油白洞高山石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也称油性高山石。
油白洞高山——又称“油门性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位于和尚洞旁,系民国初年陈元和开凿的大洞支洞,因出产石质多类似油脂,故名。20世纪80年代黄土俤复行采凿,出产颇多,后洞陷。近年王克华等人于洞口下方重新凿洞探脉,亦有所获。油白洞高山色多乳白或微黄,具滑腻感,肌理含色块如花生糕。此类石需长期浸于油中,石性会渐转明净,色亦变为牙黄而有光泽。若久离油脂则黝暗失去光彩,裂纹也随之增多。凡高山石中具这种石性者,也称“油白性高山”。(无图)
大山石
大山通
大山通产于老岭山旁,石质通灵,石表面时有白色色层,以纯黄、纯青者为佳。
大山晶
大山晶,是指质地晶莹透澈的大山石结晶体。大山晶质地通灵含脉络状色纹及乳白不透明色层,通常夹杂于粗质大山石矿块之中,砂多块度小,难求纯净。
掘性杜陵坑石
杜陵坑山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掘性杜陵坑石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黄色掘性杜陵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卜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
琪源洞杜陵坑石
琪源洞杜陵坑石出产于杜陵坑山的琪源洞,琪源洞又名“锦源洞”。20世纪30年代,石农黄琪源在无名旧洞的基础上深入采掘,发现一种凝结通灵的新石。此石一登石坛,声名鹊起,成为各种杜陵坑石之冠。纯黄而通灵者甚佳,晶莹可称妙品,仅次田黄。俗呼琪源洞杜陵,可为杜陵坑之冠。色其多黄、红、白,性洁,少杂质,晶莹温润,温柔可爱,肌理常隐现萝卜纹,系杜陵坑石之最。
小高山石
小高山石的石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福州方言“啼嘛”是啼哭的意思,故又称“啼嘛石”。小高山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无图)
新洞高山石
新洞高山石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种。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高山各洞,矿脉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新洞高山石石体微透明或半透明,同样有红、黄、黑、白、灰等色,各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可谓五彩缤纷。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良好石材。
鲎箕石
鲎箕石为高山南翼的产石,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石种,初时称为“路下高山”石,因山形如鲎箕,故改称“鲎箕高山石”。有红、黄、白等色,以白色质量佳,与田坑出的白田石极相似,容易“鱼目混珠”,故又称“鲎箕田石”。惟鲎箕石石质较松,脂润不足,少见凝灵,肌理亦有萝卜纹,兼有条状的透明体,并有令人见而生厌的白渣和黄棉纱地,故其价值远低于田石。
善伯旗矿洞有时会开采出一些蛋形的独石,外白内黄,经过浸油后,外层的白色更显透明,透出内心的黄色,属于油性善伯旗独石。
善伯尾石
善伯尾又称月尾仙石,产于善伯洞山与月尾山之间的山坳。1989年石农黄光胜与人合股,从善伯老洞往月尾石矿方向采掘,继之黄光通、黄老侯,王忠相、黄日贵等也合股凿洞开采。1991年开始大量出石,其色泽与质地界于善伯与月尾石之间,石质细嫩半透明,色泽明丽,具有黄、红、白、黑等色,微带绿意,浅绿之中时泛微红,矿洞愈近月尾矿脉,所出之石的绿味愈浓。石中有“花生糕”与白晕点,无金砂地。这个矿脉不但产量多,而且块度也较大,但是粗质的较多,优质的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