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B.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登飞来峰》这几篇作品的作者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C. 清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有以三国纷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有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D. 菲利普夫妇和胡屠户分别是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他们虽然国别和时代不同,但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的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不是白话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C项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考生要在平时加强积累,对每一则文学文化常识都要熟记,在判断选项时要仔细认真,不可马虎。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 D【解析】【分析】A.“水落石出”一词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C.“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所以年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天命”应在“花甲”之前,故此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 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 B【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背影》、《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都是散文,他们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茅盾。

B.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家家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阳,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阴。

D. 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错在“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阳,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阴”,正确的说法是: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阴,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阳。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答案】 B【解析】【分析】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 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转久绝。

”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识要熟记,同时要加强课外的阅读,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1.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1)【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下面两句诗,都反映了一定的物候现象,请探究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经典里的“智慧”】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更要通过感悟、品味、欣赏,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有些广告,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有一些广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下面是部分产品的广告,这类广告在设计上有何共同点?反映了商品广告中在汉字使用上的什么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类广告创意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