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版)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版)

大气环流:(分布于对流层中)是由于不同纬度的地面和不同高度的大气空间因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大气对流综合现象。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坡度明显转折变陡的地带。

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

大洋中脊:是指最主要的一条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海岭。

重力:是指地球质量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和该物体随着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慢性离心力的合力。

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散失的热流量。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是指沿等温面的法线朝地球中心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所增加的数值。

纵波(p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方向垂直的波。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上部次级圈层。

软流圈(低速带):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的百分比。

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

地质作用(动力地质作用):是指自然界中各种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基本类型:地表(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

水圈的循环过程:水汽随大气环流传输到各处,在一定的动力条件下,水汽以降水、降雪等形式返回地表,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冻结成冰,绝大部分水体最后以径流形式返回海洋,如此往复循环。

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底等。

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元素(O、Si、AL、Fe、Ca、Na、Mg、K、Ti、H),矿物。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确定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率。

同位素地质年龄:是指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被石化了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岩层:具有层状构造的岩石。

地层: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岩层。

多重地层单位:人们按照地层属性的不同特征建立的不同种类的地层单位。

它们之间并不是平行的关系。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差异风化:是指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残积物: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和潮解作用、层裂或卸载作用。

产物特点:岩石发生破碎、崩解,但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

产物特点:岩石发生破碎、崩解,但物质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

陆地流水的类型:地面流水、地下水和冰川。

地面流水的类型:片流、洪流、河流。

片流:是指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片流特点是水层薄、流速慢、网状分布)。

洪流:是指沿沟谷流动的水流(洪流特点是流速快、流量大、有固定水道)。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潜水面:潜水的自由表面。

承压水(层间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下蚀作用:是指河水及其所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作用。

侧蚀作用:是指河水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

三角洲:由于河流反复冲破堤岸,占据着不同的辐射状位置,最终产生的扇形沉积地形。

三角洲形成原因:河口区河床纵坡降低,水流分散,加之海水或湖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水的活力大大减小,河流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在河口区沉积下来。

河流阶地:是指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被抬升,形成分布在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

深切河曲(回春河):是指早先呈蛇曲形态的河流,因下蚀作用重新加强,河床降低,并深切至基岩,形成河谷在横剖面呈“V”形谷,但平面上仍保留极度弯曲的蛇曲形态的河流。

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产生的破坏作用。

岩溶作用发育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气候和地质构造。

主要的岩溶地形:溶沟、石芽、落水洞、溶蚀漏斗等。

溶沟:是指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是指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脊状突起。

落水洞:是指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岩石形成的与潜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

溶洞:是指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近水平方向运动,因而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

峰林:是指在岩溶盆地内常残留在孤立分布的石灰岩锥状山峰。

钟乳石:石钟乳、石笋、石柱三者的通称。

泉华:是指在泉口附近,泉水中的矿物质发生过饱和沉积而形成的沉积物。

刨蚀作用:是指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基岩的破坏作用。

刨蚀作用方式:挖掘作用(拔蚀作用)、磨蚀作用(锉蚀作用)。

主要的冰蚀地形:冰蚀谷、冰斗、鳍脊、角峰、冰蚀洼地等冰斗:是指由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

冰碛物:是指在冰川作用过程中,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屑的堆积物。

漂砾:是指被冰川搬运的直径超过1m的岩块。

终碛堤:是指在冰川前端,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弧形堤坝。

鼓丘:是指在终碛堤内形成的一系列长轴平行冰川流动方向的椭圆形小丘。

冰期:是指地球显著变冷,全球性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

陆地流水是改造和塑造陆地地形的主要地质营力。

片流及洪流对地表改造作用的特点:片流对山坡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剥蚀作用;洪流对沿途沟谷有较大的冲蚀。

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主要侵蚀地形:“V”型峡谷、瀑布、蛇曲和牛轭湖。

河流早期以下蚀作用为主,晚期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流的搬运作用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

机械搬运分为推移、跃移和悬浮。

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因流速减小等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活力逐渐减小,当活力小于负载时,河流发生沉积作用。

场所:主要是在河谷及河口区。

沉积物的特点:河谷中冲积物具有分选性,磨圆度较好,成分较复杂,不稳定矿物较多,并且具有斜层理、水平层理或槽状层理。

沉积地形:冲积扇、河漫滩、边滩、心滩和三角洲。

片流、洪流、河流对地表的剥蚀作用分别称为洗刷作用、冲蚀作用和侵蚀作用。

河流与冰川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物对比:河流的搬运作用具有分选性,沉积作用主要为机械沉积,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磨圆度较好,常具斜层理和水平层理。

冰川的搬运作用不具有分选性,沉积作用纯为机械沉积,沉积物不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磨圆度较差,且不具层理。

洋流:是指海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

浊流:是指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波切台:是指在海蚀崖及其底部岩石遭受海浪的侵蚀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海蚀崖及海蚀凹槽,继续形成的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蚀崖前形成的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波筑台:是指波切台上常具有岩岸崩塌跨落下来的岩块,被破坏下来的岩块等碎屑物随退流搬运至低潮线以下的地段沉积下来形成的地形。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的侵蚀后形成的平行于海岸方向的凹槽。

潮坪:是指波浪作用微弱,高潮时海水才能到达的宽阔平缓的海岸地带。

泻湖:是指因沙嘴、沙坝扩大相连,使之与大海隔离的海湾。

沙嘴:是指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沙质垄岗地形。

沙坝:是由波浪运动产生的进流和退流迁移沙粒形成的长条状垄岗地形。

锰结核:是一种黑褐色外表呈球形或椭圆形,内部具同心圈层结构的铁、锰氧化物的集合体。

海洋的环境分区及其特点:滨海(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陆交互地带)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生物稀少。

浅海(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m之间的海域)海水较浅,阳光、氧气充足,生物和陆源碎屑物质丰富,水温受季节影响,海底地形平缓,海水运动以波浪对海底的影响为主。

半深海(水深200~2000m间的海域)水深,透光性差、水温较低,海水运动以洋流为主,生物贫乏,海底地形较陡。

深海(水深大鱼2000m的广大海域)无光带,生物贫乏,陆源供给物极少,海水运动以洋流为主。

基岩海岸海蚀作用的特点: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

滨海区沉积物及沉积地形:砾滩(砾石)、沙滩(沙粒、贝壳碎片)、泥滩(潮坪,细泥及盐类结晶)、沙嘴沙坝(沙粒)、泻湖(化学沉积,碎屑物和生物遗体沉积)。

浅海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物:机械沉积(陆源碎屑物、生物遗体),化学沉积(碳酸盐沉积物、铝铁锰沉积物、硅质沉积物、磷质沉积物)。

半深海沉积物:主要为蓝色软泥、红色软泥、绿色软泥。

深海沉积物:主要为浊积物、红色大洋粘土。

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演化过程:淡水湖湖水不断蒸发,含盐度不断增大,逐渐演变成半咸水湖、咸水湖,当含盐度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形成盐湖。

潮湿气候区湖泊中的沉积物:褐铁矿、菱铁矿、黄铁矿,纹泥及生物遗体。

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其所携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由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

风蚀蘑菇石:经风蚀作用改造形成的上粗下细形如蘑菇的岩石。

风蚀残丘:风蚀谷之间原始地面随着风蚀作用的进行,日益变窄形成的残留鼓丘。

新月形沙丘:是指孤立分布、平面上呈弯月形状的沙丘。

风蚀地形: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风成地形:沙堆、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

成岩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的过程。

压实作用:是指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的过程。

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重结晶作用:是指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固结成岩的过程。

层理(原生层状构造):是指层面和由岩层内部的成分、粒度结构、胶结物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性。

影响地表地质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地表岩性及地壳运动等。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以及生物作用的有机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