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讲座心得体会
法治之源是法,法德立是头,它是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法律的制订应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立法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但目前还存在人大会期短、数量过多、会后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因而不能很好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因此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法治统一、体系完备便显得尤为重要。
隋代建立了很好的法治制度,但隋文帝统治后期和隋炀帝在位期间有法不依、滥用酷刑,以至“君臣怨嘬,天下大溃,为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
1949年后,我国迎来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在艰难的摸索中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有强大实力和魄力稳定中国,建设中国,继而繁荣中国。
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和稳定的局面更需政府的依法行政来做到,更需验证司法来加强监督以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是由特定社会中人们的法治理念、法治制度和法治行为所构成的现实状态,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致力于寻求法治在现实中的最佳运用。
然而,从原生意见上讲,法治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以法治理想为中心形成的全部观念的总和,是对法治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抽象,是法治的基本倾向或人们对法治的态度、信念。
具体来讲,就是对法治现象、原
则、模式、体系以及法律信仰、法律实践、法律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宏观性、整体性的反映。
其“核心是法制的实质价值观念和法律权威观念,”法治理念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法治理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法治与人治中坚决地选择法治;二是在多样的实体价值中对主体价值的认同和选择;三是在具体操作上对法治模式的设计,涵盖所有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全社会范围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此,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当前,要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群众
的教育负担;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
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法治保障,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就是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依法治国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
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法
律、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平等地位,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努力增强法治思维,切实做到以法治方式办事,应是政法系统重要的努力方向。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心中的最高位置,认真解决好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每一次报警求助,审慎审理好每一起案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杜绝屈打成招,强力预防冤假错案,真正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审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逐步重建司法系统的公信力,在人民群众心中逐步树起法治的标杆,从而为法治社会建设培育起深厚的土壤。
依法治国讲座心得体会 [篇2]
今天,在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参加了全市乡科
级领导干部轮训班,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
法律的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因此立法前要下基层,听民-意,让群众更加熟悉法律法规,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
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卫生计生执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们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卫生计生依法开展工作水平,坚持依法履职、依法维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法律是基础。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依法行政,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
从理论上说,不坚持依法行政,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方向,近乎空谈;从实践中看,不坚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会收支平衡我们在工作中随心所欲、恣意妄行,会把实践引入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确切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办事,才能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