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一、特点最简单,保留了最朴素和最精华的内容,而没有加入任何“蛇足”的东西。
以起式看,孙式的最简单,站直了,向下一蹲,双手抱于胸前,再前手前脚出去即可,即成三体式。
而其它各派大都加入了许多前导性的动作。
从自己练功和临敌交手两方面看,似乎都是越简明快捷越好。
无极式站好后,轴立住,蹲身而气沉下来,此时两手撑开而全身便成浑圆之势,已经圆满无缺,其它动作已经是多余的了。
若从临敌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从常态到临战态的转换才是最好的方法。
动作越小越少,凝聚力越大,破绽也越少。
“呆若木鸡”应该是最好的状态,动作越多,精力越分散,于敌并无震慑,于己是舍近求远。
如果平时对于无极式已有相当练习,则无极式也不必站,直接用前脚正对前方,后脚踝骨对住前脚跟,站直后即可下蹲开步。
总之,越快进人状态越好。
试想,与人交手时,人家会给你许多时间让你张牙舞爪地准备一番吗?可是如果你平时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铺垫,非如此便不能进入状态,便会觉得运不上劲,那便如何是好。
所以,平时练习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免得养成不良的动力定型,临机误事。
孙式的简单表现在整个形意中,不单是起式、五行拳、十二形,即使是连环和杂式锤也同样。
孙式的龙形只一个腾越,看起来非常简单,难度却很大,于是有的人就把它演变成手脚齐出,动作大而舒展好看了,难度却减小了。
孙式的虎形是练纵远,而不是双手的扑击。
猴形的缩,蛇形的曲,鹞形的折,燕形的闪等等,都很简单,每一形只是一个象形的主题,练的依然是基本功,而不是设计出来用于实战的动作。
当然,不是说这些动作不能用来实战,但套路中的动作不拆开来,不做变化,是用不上的。
所以,没有必要把拳套搞得那么复杂冗
长,让学的人花很多时间去记忆。
作为训练方法,编些套路是应该的,长度要适当,宜短不宜长,少而精,若嫌不过瘾,反复多做几遍。
常用的、好用的动作就那么几个,再受到本身功力水平和身体的限制,一个人真正能够掌握的不会太多。
如果不是执教的人故意“放长线,钓大鱼”的话,还是简单点好。
古传的形意就是五行十二形,加上连环杂式捶,还有两趟对练的――五行生克与安身炮。
孙式也只保留了这些,没有多加内容。
这确实已经不少了,足够练上一辈子。
然而有些人总觉得动作太少,所以就又编出了许多,八式、十二红拳、十二连拳等等。
形意本来就是以简练著称,这就像四书五经和老子的《道德经》那样,都只有那么一点点文字。
而后人的注疏释及心得体会,何止几千万言。
但如果我们要学习,要寻求精髓,是去读这些发挥的文字呢,还是直接去读原著?不言而喻,当然是原著最好,尽管难读难懂,但那是真东西,后人的发挥再绚丽,也难免失真。
古朴的形意拳就是经典,已经把最精微的东西提供给你了。
经典就是原汁原味,我们何必去喝那些掺了水甚至变了味的“饮料”呢?形意的精髓就是少而精,非要把它弄得多而杂,是为不肖子孙。
好的老师是把一桶饮料浓缩成一杯端给你,而庸师则把一杯饮料兑成一桶让你喝。
二、单重
孙拳(包括太极、八卦)是彻底的单重,一足着地,一轴到底,这样才出鸡腿力和鞭杆劲。
许多门派的形意号称单重,其实是双重的。
检验单双重的最好标准,就是看全身的重量是否坐满在支撑脚的脚跟上,这时的另一条腿可以轻松自如地运动。
如果动起来有困难,说明虚实还未分明。
彻底的单重做起来确实很难。
因为,这与平时人们的自然习惯不合。
平时人们都是两条腿着地,没有谁像鸡和仙鹤那样总是单腿支撑。
孙式拳强调彻底单重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容易控制重心,只要有一腿着地,就可以稳定自己,蓄力发力,特别在两脚快速移动中时时保持重心,处于有利的技击状态。
习惯于双重的,移动起来动力转换有间断,不便于连续发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单重,并不是说双重不好,而是各有侧重,各有优点。
双重的好处就是入门快,容易稳定且好练,而相同时间练单重就困难得多。
常见有练别家太极或形意几十年者,功夫亦相当不错,而站孙式的三体式竟然站不住,坚持不了几十秒,浑身不自在。
孙式不但形意如此,太极、八卦亦如此。
别家其实也都提倡单重,在太极拳论中特别提出“双重之病”,已经成为内家之共识。
但到了动作中,往往似是而非。
大马步、大弓步等等,即使重心不在两腿正中而偏于一侧(四六或三七开),就能算单重了么?即使练孙式,外形都正确,但若全身重量不能坐满在后脚跟上,也仍不是合格的单重。
其严格程度近于苛刻,然非如此不能出真功纯功也。
孙拳以腿力见长,孙老先生当年有活猴之美誉,灵活首先就体现在腿上。
单重站桩行拳,其身轴如平地立杆,既稳又活,而不是如打桩入地,求稳如泰山。
孙剑云先生曾形象地说:“就算把你两腿绑在地上的木桩上,应该算稳了吧?可是你的腰力、背力不够,从腰上就可以把你打折,光腿上稳有什么用?”所以,孙式的单重站桩是求整体的稳定,而不只是双腿的力量。
有人给自己的弟子规定,必须能够深蹲300次以上者,才能向其学拳,否则腿力不够。
余以为未免偏颇,如此则不如扛着杠铃去蹲,就像举重运动员之训练,岂非见效更快?负重深蹲不是不好,但不是拳术的要求,只能练出局部的肌肉而已。
我有一法,足堪胜之。
面壁,双足分开如肩宽,足尖抵墙,全身放松后,下蹲至极处。
若无训练者,绝站不住也;盖腰力不足,抽不住劲而后倒也。
三、一轴到底
轴劲,意轴也。
自头顶百会至足下涌泉穴之间,有颈胸及腰椎,有骨盆、胯、大腿、膝、
小腿、腕踝、脚掌、脚趾,牵涉到多重骨骼关节和肌肉筋腱,事实上不会有一根物理意义上的直轴。
但经过人的意念调节并整合后,从功能效果上看,又确实有这样的轴存在,故名之为“意轴”,形而上也。
而实际上,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曲折的折线,才是物理意义上的轴,也就是“形轴”,乃形而下者也。
形为基础,而意为上层建筑。
没有形轴,或形轴有缺陷,意轴便也整合不好。
真正起作用的是意轴,用人的意念和拳术中的各种规矩(如九要之法)把形轴抽象、模糊、综合,如同数学的“积分”,把一个个的小折线统一为整体,功能表现就是意轴。
意轴的形成是通过对形轴的调控来完成的。
所以,我们在建立轴的概念时,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有全局观念,切不可在轴的某一或某些部分过分穿凿或钻牛角尖,而是完整的一根轴,不是一节节分散的小线段。
立轴,就是构筑刚骨,搭架子,要顶天立地,支撑八面。
轴不是一根线,而应该是一个体,是有体积,有质量,有厚度的。
随着功夫见长,轴的体积会越来越大。
轴又是有弹性的,通过曲伸、旋拧而受力发力,是活的,不是僵死的,也就是刚的。
全身有两处地方对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是颈肩部,一是腰胯部。
头顶住了,颈位正,肩松沉了,胸位正,上半部轴基本没有问题;腰塌住,胯抽住,腰椎也正了,下半部也基本没有问题。
九要之中把这两处把握好,等于是抓两头,带中间,其余地方就在宏观上被控制住了,一般不会出大毛病。
特别要指出的是,胯常常被忽视,其作用往往被腰所掩盖。
“腰为主宰”不假,可是腰和胯是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对轴的控制恰恰是相反相成的。
抽胯是把尾间向后拉,而塌腰则是把尾间向前推,这一推一拉就恰好让尾阊正中了。
而胯与腰的不同,在于它的活动性。
腰虽是中枢和关键,主要是说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正好在上下连接处,但腰本身的活动范围很小,向前弯是它的主要功能,左右旋转的幅度就极为有限。
主宰主帅,是坐镇中军帐的,岂能轻动?而胯就不同,它是人身体上最大的一处关节,力量大,活动范围也大,收缩伸展旋转都很灵活,是名副其实的活动底盘。
腰只有与胯联动,才能发挥最大
的作用。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说的就是轴的上下两部分的功能。
只有轴活了,浑身才能发鞭杆力和闪战劲,前者是要甩起来,后着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旋起来。
闪,非闪避之闪,而是闪电之闪。
战,颤抖、哆嗦也。
人受电击突然一抖,这时身不由己,能够发出超体能的力量。
轴越活,超能力越大。
一轴到底的前提,就是单重。
双重者是两根轴,一竖轴再加一横轴,在连接处有可能就是薄弱的环节。
一轴到底的好处是信息与力的传递快,不拐弯。
(待续)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