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郭荷香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

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

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

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

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

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⑥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

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

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

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

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

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

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

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

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

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

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

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

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1)概括加下划线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瞥了又瞥:________②磕得山响: ________(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答案】(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2)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3)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4)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解析】【分析】(1)“瞥了又瞥”是因为丈夫不懂报喜的规矩,父亲看不到是男孩还是女孩,内心是十分的茫然;“磕得山响”将父亲焦急、恼火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2)“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这里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形象生动写出了泡桐树生长的态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这是一些叠词,展现出树叶浓密的特点;这一段含义极为深刻,鲜明展示出泡桐树与日后无法展现出其功效进行对比,突出一种深切的怀念,展现出对去世姐姐的怀念。

“染上”增强树叶的静态之感;“招摇”展现出女儿树的动态感,鲜明突出女儿树的蓬勃生机的特点。

(3)解答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具体分析,文中“看‘新姑娘’”出嫁情景,展现出传统习俗的厚重感,使得文本内容更为丰富,展现出文本的趣味性,“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展现出高亢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妹妹们远走他乡,姐姐英年早逝形成对比,突出传统文化习俗逝去的一种深思,同时这部分情节为下文梦幻破灭埋下伏笔。

(4)“女儿树”是做嫁妆的体现,象征着母家的荣耀与颜面,展现出对女儿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儿树”也突出的是父母对女儿的一种爱,极其鲜明展现出作者对女儿树这种文化内涵的隐忧,突出民间传统习俗渐渐远去的忧虑之思。

故答案为:⑴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⑵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⑶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⑷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⑶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

答题方法:一是表面义即文中具体的人或物,也指文中具体的情节。

二是深层义即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筱敏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