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文化与人文地理
5※<标题二>
一、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即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学术等。
(一)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三)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定义的特点
1、该定义将文化当作行为的模型,而这种行为模型,既有外在的显型,又有
内在的隐型;
2、该定义说明后天的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符号而实现的;
3、该定义是从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来解说文化的。
二、文化结构
文化的结构通常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物质文化的物质性
2、物质文化的基础性
3、物质文化的时代性
(二)制度文化
又称为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又可以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精神文化的不同层面
1、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它是借助书写的各种符号,
跨越时空界限传递给他人。
2、行为文化是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
3、艺术文化是代表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
4、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
美观念等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
5※<标题三>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另一个是人类对工具和火的使用,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
这两个特征都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而发展中产生的,前者一般称为生物适应,后者则称为文化适应。
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一)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其发展中,既随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
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
增强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
4、在竞争与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二)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和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
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5※<标题四>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
(一)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
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二)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等。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如国家的首都等。
但也有一些文化现象有具体的中心,亦有一定的功能范围,但却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区。
(三)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即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一)文化的扩展扩散
1、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
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
这种扩散种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很快。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传播。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二)文化的迁移扩散
1、迁移扩散的概念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2、迁移扩散的类型特点
3、文化扩散的原因
4、时尚文化的传播有快慢的波动和周期变化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指文化现象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明显关系,侧重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分布之间存在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是文化人类学中新出现的一门学科。
其中的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创造文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地理学家非常重视文化生态的研究与应用。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
世界的每个文化系统都在发展,除去其发展而使内部有关文化特质发生变化外,在与其他文化系统接触中也会引起文化变化。
每个文化系统都是在这种变化中出现整合与不整合的交替,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五、文化景观
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自然现象的综合体就是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所形成的综合体。
文化景观的特征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最重要的文化景观是聚落,聚落景观有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文化景观除有空间的变化外,还有时间上的变化。
5※<标题五>第四节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汤因比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从多种文明起源的情况分析中,提出了三个原则
1、挑战与应战原则
2、逆境美德
3、中庸之道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
?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明了宗教思想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新教的基本伦理—命定论
?为了证明自己被上帝选中,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即每个人有责
任坚信其已被选中,不应有任何怀疑,怀疑是魔的诱惑,缺乏自信也是信仰不坚定的表现。
要获得被选中的自信,唯一的办法是尽忠于你的职业。
把不停息的操劳当做服持上帝,信徒们就会增强信心。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法国年鉴学派接受了维达尔地理学思想,认为地理学应研究地理环境和人
的生活的复杂联系,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
?重要人物费弗尔在其《土地与人类演变》中指出,应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历史学家不考虑地理环境就
不能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家不考虑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不理解自然的变化。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所著《文化地理学概论》中提出了人地关系图
式。
?该图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模式。
其中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
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这四个要素形成彼此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六对联系带,加上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到其他另两要素的影响,则图式反映出较为复杂的关系系统。
其特点是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
5※<标题六>
思考题:
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