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经济学》复习资料

《金融经济学》复习资料

金融经济学复习资料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一) 货币市场是指一年和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有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

(二) 资本市场是指由期限在1 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由于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

主要有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

二、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三、再贴现利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用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合格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一种特别形式,也是中央银行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以间接控制为主的国家,中央银行是通过控制再贴现率来控制再贴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

四、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s):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五、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

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及经法人授权的金融分支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行为,一些国家特指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目的在于调剂头寸和临时性资金余缺。

两个市场:●SHIBOR市场,竞价方式,是短期利率市场的风向标。

●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中进行短期拆借。

六、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

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基础的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各类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甚至天气(温度)指数等。

七、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

抵押贷款证券是证券化的最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利率全面放开,必然加剧金融市场竞争,伴随“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尤其当前“不再采取大幅度放松货币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商业银行的重大课题——“优化增量,盘活存量”。

除了目前短期、大量理财产品之外,拓展银行业的中长期负债来源的重要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ABS。

八、套期保值:是指交易人在买进(或卖出) 实际货物的同时,在期货交易所卖出(或买进) 同等数量的期货交易合同作为保值。

它是一种为避免或减少价格发生不利变动的损失,而以期货交易临时替代实物交易的一种行为。

九、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合约规定交易的标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时的执行价格等项内容,是一种保值工具。

远期合约是必须履行的协议。

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

十、利率的风险结构:具有相同的到期期限,但是具有不同违约风险、流动性和税收条件的金融工具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1、研究对象:期限相同,种类不同的债券(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市政债券、金融债券),利率水平并不相同,违约风险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形成利率的风险结构问题。

2、违约风险:到期不能支付,或者不能清偿面额的风险。

3、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强、变现快的债券资产,需求旺,“利率风险升水”小;流动性差、变现差的债券,需求不旺,需加上“利息风险升水”4、税收差异:税收差异影响投资者实际收益、影响市场需求、从而影响债券价格及实际利率水平。

十一、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反映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为投资者从事债券投资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债券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当长期利率大于短期利率,利率的期限结构向上倾斜。

当长期利率小于短期利率,利率的期限结构向下倾斜。

三个部分决定了期限结构的形状: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风险。

十二、真实利率:投资者,储蓄者或借贷者在除去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或预期利率)。

真实利率可以通过费雪方程来描述,其表述为: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十三、债券到期收益率:买入债券后持有至期满得到的收益,包括利息收入和资本损益与买入债券的实际价格之比率。

这个收益率是指按复利计算的收益率,它是能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债券买入价格的贴现率。

十四、“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1953)提出的。

一价定律可简单的表述为:当贸易开放且交易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价格都相同。

这揭示了国内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一个基本联系。

十五、“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十六、汇率制度选择面临的“三元悖论”: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十七、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来源和实质的角度,考虑了制度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的利率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利率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换形式。

十八、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金币本位货币制度下的货币需求量的基本公式:M=PQ/V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客观的货币必要量理论上。

2、金币流通条件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3、金币流通规律及调节理论揭示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但有条件的局限。

⎭ 十九、费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公式也称“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学派、货币主义。

Md = ⎧1dp ⎫ f ⎨Y ,w ;r m r b ,r e , p ⎩ p dt ;u ⎬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

(一) 公式左端:——扣除物价上涨或通缩因素的实际货币需求。

(二) 公式右端:三大类1) 收入水平。

Y ——表示恒久性收入(Permanent Income )w ——非人力财富(物质财富)占财富收入比例,w 与实际货币需求负相关。

2) 机会成本。

● r m ——持有货币预期收益率● r b ——债券利率● ——股息率3) 持币效用(u )。

日常交易应付不测之需;人们嗜好、个人兴趣等对货币需求产生效用影响。

二十、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人们普遍存在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缺乏流动性资产的倾向。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L1(Y)代表与收入 Y 相关的需求(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2(r)代表与利率 r 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二十一、货币层次划分及其意义:(一)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最具代表意义和指导意义。

M0——银行体系外现钞、铸币。

M1——M0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其他活期存款。

M2——M1 + 准货币+ (定期存款与政府债券)。

(二) 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M0——通货现金。

M1——M0 + 企业、团体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 + 企业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信托存款+ 证券客户保证金存款+ 外币存款。

M3——M2 + 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存单。

(三) 意义——对应不同的市场经济活动,控制不同层次的货币。

M0——对应消费品CPI 物价上涨;M1——对应PPI 物价上涨;M2——对应金融市场、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最终意义在于:寻找信用货币制度中,使得货币流通能够与商品流通相均衡、相协调的一种货币调控机制。

二十二、原始存款:微观主体以现金形式存入的银行的存款。

二十三、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通过存贷序列,创造出超出原始存款规模的存款。

二十四、基础货币:能够成为商业银行原始存款,产生派生存款的货币就是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的投放构成市场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现金与存款准备金。

即:B = C + R二十五、货币乘数:(一)从整个社会角度考察是指货币流通总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m = C+D =MC+R B(二)从商业银行角度考察是指派生存款的派生能力或派生倍数。

取决于三个因素: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1D =rd 例如:= 5B: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率——e1k = rd +eC:现金漏损率——c'1K= rd+e+c'二十六、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派生机制与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机制共同构成的。

(一) 原始存款——微观主体以现金形式存入的银行的存款。

(二) 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通过存贷序列,创造出超出原始存款规模的存款。

(三) 货币乘数——从商业银行角度考察是指派生存款的派生能力或派生倍数。

货币乘数取决于三个因素: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1D =rd 例如:= 5B: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率——e1k = rd +eC:现金漏损率——c'1K= rd+e+c'二十七、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调节机制●含义: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形式(或者中间目标),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以及诸部分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而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运行机制。

●基本因素: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

●金融变量: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二十八、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一)稳定物价(或稳定通货):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