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
冠县一中崔立敏
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的第二课时,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
课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是理解气压带、风带等知识的基础,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讲两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结合生活实际,探究“海陆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通过探究,理解近地面及高空的风与等压线的关系。
3、等压线图中能判读风力大小,会画近地面风向,培养读图、绘图析图、用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4、培养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班得瑞《变幻的风》
【导入】展示空调、暖气片安装位置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得到结论: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进一步设问:是不是大气运动只有这种上升、下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很显然不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大气运动的奥秘吧。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回顾几个小知识:
【有备而来】1、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举例高山上饭做不熟,引导学生说出,随海拔的升高,气压减小。
2、高气压、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密度大的为高压,密度小的为低压。
举例吹气球,气球内的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松开气球,空气流出,得到结论: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空气受热、遇冷导致空气垂直运动2、同一水
平面上气压有高压流向低压。
让我们一起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
【观察探究】假如A、B、C受热均匀时,空气运动吗?引导学生调动刚刚补偿的知识。
【过渡】地表温度是均匀的吗?让学生思考地表温度不均的原因。
【思考探究】假设A点受热,B、C冷却,空气首先怎样运动?
【观察探究】空气垂直运动后,大家观察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的变化,思考气压如何变化,空气如何运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引导说出同一水平面的高、低气压,及同一水平面的空气流动。
通过一步步的探究,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学生活动】探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把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究海陆风的形成过程,另一部分学生探究城市风的形成过程,然后讨论布局一个绿化带和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城市环流的什么位置?
【小结】通过过程大家说,让大家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地表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组成热力环流,而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风的存在
【自主学习】风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说出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引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气压梯度的概念。
展示等压线图,引导学生说出甲乙两点气压梯度的大小,得到结论: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探究活动】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风向
结论:只受一个力,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垂直于等压线。
总结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过渡】大家看法,这种风事实上存在吗?引导学生说出风还可能受到力。
【观察探究】用flash展示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引导学生观察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提示学生观察地转
偏向力的方向,和风向垂直,所以不影响风速。
但通过理想风和高空风最终风向比较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
然后再演示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作用,指导学生观察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它始终和风向相反,所以说能减弱风速,同时,多受这个力后,让学生观察最终的风向,和等压线斜交,这时候得到摩擦力同时改变风向的结论。
【小结】
【过渡】板图演示各种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关系,得到,高空风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近地面的风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偏转30~45度,所以我们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就可以画风向了。
【方法指导】——绘风,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第二步,判断半球,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第三步,片段高空或者近地面,高空偏90度,近地面偏转30~45度
【牛刀小试】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的等压线图,请画出A、B两地的风向,比较A、B两地风速的大小。
【课堂小结】见课件
【体验成功】见课件
【课后作业】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