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隋唐遗址的调查报告

关于隋唐遗址的调查报告

目录前言 (2)一隋唐遗址概况 (3)(一)遗址分布 (3)(二)遗址建造历史 (4)(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 (5)三隋唐遗址的价值 (6)(一)文化价值 (6)1 文化遗存 (6)2 文化价值 (6)(二)历史价值 (7)(三)研究价值 (7)(五)其它价值 (8)四、隋唐遗址的保护分析 (8)(一)必要性 (8)1、文物古迹丰富 (8)2、地理文化环境优越 (9)(二)保护现状 (9)(三)隋唐遗址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1)1、地方领导的保护意识不高。

(11)2、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力度。

(11)3、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11)4、市政规划不科学 (11)(四)担负起对隋唐遗址保护的责任 (11)五隋唐古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 (12)(一)以文化职能为重心 (12)(二)适当限制现代化建筑的无限蔓延 (13)(三)以旅游做牵引,促进遗产保护,延续文化传承 (13)六、结语 (16)参考文献: (17)前言温柔坊与恭安坊两处遗址占地近800亩,是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半部重要里坊。

1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现已被洛阳师范学院占据。

而学院的建筑物正威胁着这些深埋了1300年的文化遗迹。

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正面临着整体搬迁的问题。

本篇调查报告,介绍了隋唐遗址概况整体的基本概况,针对于被掩埋在现代化城市和建筑中的隋唐遗址的保护提出了一两点宏观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隋唐遗址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报告对分析当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原因、规律和趋势。

通过理论分析、理论思考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本篇调查报告的价值所在。

一隋唐遗址概况(一)遗址分布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该城城址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区范围内。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135000平方米,发现城门、院落、宫殿基址、池湖遗迹、道路遗迹多处,基本搞清了主要遗址的分布和整体布局,为了解这座古城的本来面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它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和世界都城史都具有重大意义,1988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的外郭城,现在已经探明南宽北窄,平面略近方形。

南城墙长约7290米、东城墙约7312米、北城墙约6138米、西城墙约6776米,周长约27.5公里;除西城垣没设城门外,东、南、北三面共开8门。

东墙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曰建阳门)、上东门,南墙自西向东为厚载门、定鼎门(隋曰建国门)、长夏门,北墙自东向西为安喜门、徽安门。

其中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遗址位于今洛龙区赵村西,门址宽28米。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有唐代城门两侧的夯土墩台、三个门道、门道间的夯土隔墙、西阙和石砌水道等,定鼎大街是主干大道。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

目前在洛河南已找到55坊、洛河北发现9坊,大部分里坊面积一致,约0.5平方公里。

1992年10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今洛阳市南郊狮子桥村附近的白居易故居履道坊进行了发掘;2003年秋,又对茹凹村附近的温柔坊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此举对研究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度、里坊网结构和布局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皇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隅、宫城之南,正南门曰端门。

著名的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角,在今洛阳市支建街一带。

在该遗址内发现的廊房夯土基址,位于水池南岸中部,自东向西延伸至水池西岸,中间以水榭与北岸廊房相连。

宫城在皇城北部,整个城址近方形。

宫城城门目前探明五座,其中包括宫城正门应天门和北门玄武门。

应天门,隋称则天门、紫微宫门,唐称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

该遗址位于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间穿过。

经考古发掘,这是一组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大型建筑群。

从应天门至玄武门的连线,为宫城的中轴线,在其附近已发现六座大型夯土基址,其中二号台基为武则天时期所建明堂遗址,位于今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

考古工作者在此清理出明堂台体和巨型柱坑,台体平面呈8边形,巨型坑底部有巨型础石,由四块长方形巨石拼成。

在定鼎北路和唐宫路交界处发现的圆形建筑基址,是在圆形夯土台基上建立起来的,台基中间有一石砌圆形坑,直径为14.18米。

还相继发现了徽猷殿、九州池等重要遗迹。

东城位于皇城、宫城以东,其东墙宣仁门位于今老城西大街,已经发掘,为一门三道。

含嘉仓城为隋唐两代国家大型粮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城以北,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

在含嘉仓城的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明粮窖二百八十七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

西北部为生活管理区,东南部为漕运码头。

按其排列情况,整个仓城内应有四百余个仓窖[1]。

(二)遗址建造历史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诏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营建东京,次年春正月建成。

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

其规模仅次于都城大兴城,而形制与平面布局又与大兴城不同。

唐代皇帝暂时移居共40余年,城市规制与隋无甚变异,仅长寿二年(693)增高了外郭城垣,乾封二年(667)又在东都苑东部、皇城西南隅增建了上阳宫。

由此,隋唐遗址差不多形成了今天考古发现的规模。

(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隋唐古都外郭城南宽北窄,略近方形。

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

外墎城正门——定鼎门,南墙长约7290米,东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

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

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

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

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

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

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

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

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

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使得都城中轴线西移。

隋唐时期凡设置宫殿的城市,除长安外,大多沿用洛阳建宫城于西北之制,如太原、扬州、成都古城等。

隋唐洛阳城的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为国内的大都市所效仿,以后的历朝历代基本照此延续下去,而且这种风格也被中国周边的国家所参照,如日本、朝鲜的都城建设就有明显的隋唐风格。

它在国内外的建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世界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

累计发掘面积达135000平方米,发现城门、院落、宫殿遗址、池湖遗迹、道路遗迹多处,基本搞清了主要遗址的分布和整体布局,为了解这座古城的本来面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隋唐洛阳城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立文物保护小组。

1982年以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护区进行建设,要履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和发掘,重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

对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如石砌圆形建筑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保护房或围栏加以保护。

1989年又重新明确保护范围,并建立多处石质保护标志碑。

目前研究洛阳隋唐遗址的著名论文有《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遗址保护研究》(《华侨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三隋唐遗址的价值隋唐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考古发掘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文化价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它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隋唐遗址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文化遗存的大量存在为隋唐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1 文化遗存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洛水北岸,由周公于公元前12世纪营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有“天下之中”、“九州之腹地”之称。

因此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造就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神奇瑰丽的文化遗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随着进一步挖掘工作的展开,更多的地下遗迹浮出地表。

众多的文物、建筑群落等呈现于世人面前。

文化遗存的大量存在和出土为隋唐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2 文化价值据目前发现的遗迹和文物看来,隋唐遗址的文化遗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数量多。

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超过了以前历史朝代创造的总和。

埋藏于地下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第二,保存好。

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使得大量存于地下的文物得以长期的保存,出土的文物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可以称得上是珍品。

第三,品味高。

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本地区的文化在品格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制作精美的陶瓷器,如唐三彩;罕见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行书,欧阳询、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著作;亦有精美的壁画等艺术珍品。

文物的品味等级堪称上上品[2]。

(二)历史价值洛阳市文物队研究员朱亮说:“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目前初步探明: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留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隋唐洛阳城的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隋唐的历史研究目前能如此的完备和透彻,遗址的价值是功不可没的。

(三)研究价值洛阳隋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了隋唐历史地理上的不足,为文化文献的存在价值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证据,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为隋唐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准备了充分的实质性的材料。

大量的出土文献和文物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再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盛世的繁华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