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0比较文学(第二版) (16)
10比较文学(第二版) (16)
二、消解民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
• 民族沙文主义情绪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达到高潮。
• 在面对亚非、拉美等非欧世界时,民族沙文主义发展为欧洲中心主 义。
• 欧洲中心主义认为只有欧洲(或西方)文化优越,东方文化还处于 原始、野蛮阶段。
• 民族沙文主义使一些西方人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殖民地文学和文化。
• 族群研究是一种典型的中心和边缘关系的研究。 • 族群研究中的关键是“属性”(identity)的问题。 • “属性”:对自我本质、身份、地位的追寻、确认或建构。 • 属性不仅是个体的,也常常是集体的、社团的。
• 族群研究首先要确认或建构自己的族群属性。
• 在追寻与建构的过程中,族群文化必然同主流文化及其民族文化发 生历史的关联,现实的对照、碰撞。
族文学;• 不同的学科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主要语境——跨学科。
• 后现代理论为比较文学的输入的术语:“文本”、“文本性”、 “互文性”、“误读”、“他者”、“他性”等。
•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是一种语言学和符号学意义上的客体。 • 后结构主义者的“文本性”(textuality)是语言性、符号性的另一种
• 族群性是一种通过书写发生的虚构故事。
杂种主体理论
•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殖民杂种”(Colonial Hybrid) 理论。
• 强调杂种文化如何通过其生产创造方式颠覆种族和文化优越性,显 示殖民主体的正统合法性和优越感是怎样在权力的运作过程中被变 形、转化、替代。
• 杂糅的文化属性:一种超越文化中心和族裔本位的新的主体性。 • 淡化了传统殖民理论中浓郁的政治内涵,强调了后殖民理论中种族
• 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反思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形成的一整套思想 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 后殖民主义催发了比较文学中的族群研究。
• “族群”:在比较研究中长期“销声匿迹”的少数民族。
• 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在族裔文学的文本中探讨族群文化和文学的 各种问题。
• 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族群研究的主要任务:对文化不平等加以研究, 探索形成文化霸权和差异的根源。
• 德·曼:阅读是读者个人独特的理解、解释、创造,每一种阅读都 是“误读”。
• 布鲁姆:在前人巨大影响下,浪漫主义之后的诗人们为了证明自己 的独创性,必须“误读”前人。这种误读表现为一种故意的歪曲或 修正。
• “他者”、“他性”: • “自我”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常歪曲或者创造“他者”和
“他性”,作为自己的参照系。
碰撞、杂交的文化意蕴。
四、新动向、新观念和新术语
• “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 • 既反对过分注重文学形式和审美特征的非历史倾向,又反对偏激的
“旧历史主义”的传统。 • 倘若把比较文学看做一个大的“文本”,“语境化”会获得一些新
的含义: • 不同的民族文学甚至世界文学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主要语境——跨民
说法。 •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论”认为,作者不再是创作的本源,读者和作
者一道参与文本的生产。 •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 文本与文本相互指涉、相互生发的关系。 • 文本产生在文本间的引述、参照、回应中,通过文化话语构筑自己
的多义性。
• 美国解构批评家德·曼(Paul de Man)和布鲁姆(Harold Bloom): “误读”。
《比较文学》第四编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 广义的后现代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以后结构主义为基干,包括后 殖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不同流派,涉 及语言学、符号学、哲学、历史、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 在时间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切地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 一直延续到今天。
• 比较文学受其影响,许多学者对东方不屑一顾。
• 后结构主义:解构中心、权威,打破等级体系和不平等。
• 受其影响,比较学者率先要求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
• 艾田伯:比较文学必须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枷锁,进入东方特别是 中国文学的领域,才能获得生机。
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
• 后殖民主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
• 族群研究是一种综合研究,其方法论必然是比较文学的。
霍尔的族群属性理论
• 后现代人确定的本质“属性”已经完全丧失。 • 不存在确定的文化本源和本质让我们追寻和认同。
族群性理论
• 代表学者:索乐斯(Werner Sollors)、费舍尔(Michael M. J. Fische)、哈勃斯本(Eric Hobsbawn)。
• 文学的“泛文化化”:一方面文学丧失自身本质特征的,另一方面 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
• 原因: 1. 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而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2. 新历史主义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文学研究推向文化研究的层面。 3. 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 比较文学中也出现了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