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春景》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 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 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 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 容简要赏析。
(5 分) 答案: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 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 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 比较“绕”和“晓”的,言之成理,给 2 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5 分) 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 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 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 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 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 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 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 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 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
只答“同意” 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二: (1)本词首句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妙处。
(3 分) (2)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1) “褪”既写花的掉落, 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 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
点明时在暮春。
曾经的灿烂炫目已逝去,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3 分,“写出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抒发惜春伤春之情” 各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 (2)①惜春之情。
作者在上阕描摹了杏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暮春之景,寄 寓了面对春归的伤逝之情。
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情。
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天涯何处无 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③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
下阕的“佳人”不知“墙外行人”谛听自己笑声的 深情, 行人的“多情”却遇到佳人的“无情”, 这正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
[4 分,点明一种情感 1 分,对应分析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写“宦海浮 沉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对韶光流逝的惋惜”也可。
] 翻译: 蝶恋花·春景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害。
赏析: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 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 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 借惜春伤情之名, 表达出作者对韶光 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 花儿已经凋 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 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
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 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 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 绿水绕舍而流, 行人绕舍而走, 着一“绕”字, 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 愈来愈少; 普天之下, 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 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 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 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 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 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 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 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 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 富有朝气的生命; 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 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 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 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 有感怀身世之情, 有思乡之 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 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 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 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 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 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也许倍增华 年不再的感慨, 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 却留下 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 在此词中, 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 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 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 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