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
•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简称病变。
病变首先表现在生理机能的变化上,如呼吸和蒸腾作用的加强, 同化作用的降低,酶活性的改变,以及水分和养分吸收与运转的失常 等,称为生理病变。 其次是内部组织的变化,如叶绿体或其他色素的减少或增多,细 胞体积和数目得增减,维管束的堵塞,细胞壁的加厚,以及细胞和组 织的坏死等,称为组织病变。
有些昆虫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新个体,而后 产离母体继续发育成长时间 发育成新个 体的生殖方 式,即为两 性生殖。如 蝗虫、天牛、 蛾、碟等昆 虫。
多胚生殖是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的 生殖方法(对人类来说,是同卵双胞胎)。 这种生殖方法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 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小茧蜂科、姬 蜂科、蜜蜂科等一部分种类 。
触角的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和柄节弯成膝状,如蜜蜂、 胡蜂、象甲等。
触角短,鞭节仅1节,上有一根刚毛,称触角芒,如蝇类。
咀 嚼 式
携粉足
开掘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蝗虫的后足--跳跃足
一般由后足 特化而成, 腿节特别膨 大,胫节细 长,适于跳 跃。如蝗虫 、蟋蟀的后 足。
• 初孵化和初脱皮的幼虫因表皮嫩薄, • 抵抗力弱,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限于寄生性膜翅目第一期 幼虫的特殊类型。全体未 脱离胚胎状态。触角、口 器是芽体,胸足多数不发 达,腹部尚未分化,所以 不论分节或附肢都没有。
幼虫具有3对胸足,2—8对腹足,如鳞翅目幼虫有2—5对腹足, 膜翅目叶蜂类6—8对腹足。
、蜜蜂、蚁等
蚜虫从春季到秋季连续若干代都以孤雌生殖繁殖后代, 只有在冬季来临时才产生雄蚜,进行两性生殖,雌雄 交配产卵越冬。
蜻蜓的成虫陆生,幼虫营水生生活,幼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明显不同, 这类变态称半变态。其幼虫称“稚虫”。
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3个虫态,如蝗虫、蝽象、蝉等。 这类昆虫的幼体与成虫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相似,仅体小、翅和附肢短,性器官 不成熟。这类变态也称渐变态,其幼虫称“若虫”。
(十)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贮藏及运输过程中, 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生理 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致使植物的生 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从而降低了花木的产量及质量,造 成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观,这种现象 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 一、昆虫的头部
• 头壳的表面通常有1对复眼,
• 1—3个单眼及1对触角
单眼 复眼 触角
嗅觉和触觉功能
触角短,基部 两节较粗,鞭 节部分则细如 刚毛,如蝉、 蜻蜓等。
触角细长,除基部一、二 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小 相似,如:蝗虫、螽斯等。
鞭节由近似 圆球形大小 相似的小节 组成,,像 一串念珠, 如白蚁等。
幼虫只具有3对胸足,没有腹足和其他附肢,如瓢虫、甲虫、 金龟子等昆虫的幼虫。
幼虫既无胸足也无腹足,如天牛、象甲、蚊、蝇等昆虫的幼虫。
(离蛹)
触角、足等附肢和翅不贴附于蛹体上, 可以活动。如甲虫、膜翅目蜂类的蛹。
触角、足、翅等附肢紧贴蛹体上,不能活动。如蛾、蝶类的蛹。
蛹体实际上是离蛹,但蛹体外面由末龄幼虫所脱的皮形成的蛹壳所包围。 如蝇类的蛹。
昆虫由蛹或若虫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的大小、 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为二型(雌雄二型)。
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上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个体的现象,称多型现象。
• (七)食性
• • • • • • • • • • • • • • 1、按照取食的对象 (1)植食性昆虫 以活的植物的各个部位为食物的昆虫。大多数是农林业 害虫,如马尾松毛虫、刺蛾、叶甲等;少数种类对人类 有益,如柞蚕、家蚕等。 (2)肉食性昆虫 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对人类有益的捕食害虫的 瓢虫、螳螂、食蝇虻、胡蜂等,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 蝇、寄生蜂等;对人类有害的蚊、虱、蚤等。 (3)腐食性昆虫 以动物、植物残体或粪便为食物的昆虫,如粪金龟等。 (4)杂食性昆虫 既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又可腐食,如蜚蠊。 2、根据昆虫所吃食物种类 (1)单食性昆虫 只以一种或近缘种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落叶松鞘蛾等。 (2)寡食性昆虫 以一种或几种近缘科得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菜粉蝶等。 (3)多食性昆虫 以多种非近缘科得植物为食物的昆虫,如刺蛾、棉蚜、 蓑蛾等
同翅目的粉虱和雄性介壳虫,幼虫在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 的时期,这类变态称过渐变态。是昆虫从不完全变态向完全变态演化的过度 类型。
4个虫态,如甲虫、蛾、 蝶、蜂、蚁、蝇等。
半球形:夜蛾类
• 3、产卵方式
螳螂、荔枝蝽象:聚产; 牛、凤蝶:散产; 蝉、蝗虫:隐产; 松毛虫:裸产。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内 部结构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 用气管呼吸;具外骨骼。
前足 后足 中足
•
•
•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头部是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头壳高度骨 化,外观像个六面体的盒子;上面为头顶,前方为额,两侧为颊,后 方为后头,下部着生有口器。
• 4、卵的孵化: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破卵而出, • 称为孵化。
• (二)幼虫期
• 1、幼虫的生长与蜕皮 • 幼虫脱去旧表皮案的过程称为脱皮。 • 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 在正常情况下,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 所以它的大小或生长进程即所谓虫龄。 • 初孵的幼虫称一龄幼虫; • 脱一次皮后叫二龄幼虫; • 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 • 的时间,称为龄期。
•
•
•
最后导致外部形态的变化,如叶斑、枯梢、根腐、霉烂、畸形等, 称为形态病变。
有无病理变化过程是识别园林植物病害的重要标志。
•
园林植物的机械损伤、动物咬伤、害虫啮伤、冻伤等,是园林植 物在短时间内受外界因素的作用而突然形成的,没有发生病理变化过 程,因此不能称为病害而称为伤害或损伤。
龙虱的后足—游泳足
足扁平,胫 节和附节边 缘有长毛, 用以划水。 如龙虱,仰 蝽等水生昆 虫的后足。
蜜蜂的后足—携粉足
蝗虫等直 翅目昆虫 的前翅质 地坚韧如 皮革、半 透明、 有翅脉。
基半部为皮 革质或角质, 端半部为膜 质有翅脉, 如蝽象的前 翅
翅质地坚 硬如角质, 不用于飞 行,用来 保护背部 和后翅, 如甲虫类 的前翅。
授课人:
孙琴
目录
• •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四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昆虫的内部构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园林植物昆虫的主要类群 园林植物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植物病害的概念与类别 侵染性病原物及其所致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园林农药应用技术
第一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
•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的种类很多,约占动物界总数
的75%,且分布广,适应性强。
•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昆虫的形态特征: 成虫整个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
后翅
•
• • • • •
胸部具有3对分节的足,通常还有2对翅
前翅
第四节
昆虫的分类
一、昆虫的分类
二、
三、园林植物害虫主要目、科概述
(一)
(二)、
(二)
(三)
(四)
(五)
1
(六)
(七)
12
(八)
(九)
鞭节各节的端 角向一边突出 成三角形,似 锯齿,如扣头 甲等。
鞭节各小节 的 一边向外突 出 ,呈细枝状, 形如梳子, 如
触角细长如杆, 近端部数节逐 渐膨大,形似 一根棒球杆, 如蝶类。
鞭节各节 向两边伸 出细枝, 形似羽毛 ,如雄性 蚕蛾、毒 蛾等。
触角末端数节延展成片状,叠合在一起如鱼鳃,可以开合, 如金龟子。
蝼蛄的前足—开掘足
一般由前足特 化而成,胫节 宽扁有齿,适 于掘土。如蝼 蛄的前足。
中华艳虎甲—步行足
是昆虫中最 常见的一种 足,各节较 细长,无显 著特化,适 于行走。如 步行虫、蚂 蚁、瓢虫的 足。
螳螂的前足—捕捉足
为前足特化 而成。基节 延长,腿节 腹面有槽, 槽边由2排 硬刺,胫节 腹面也有2 排刺,胫节 可以折嵌在 腿节的槽内, 形似铡刀。 如螳螂、猎 蝽的前足。
翅膜质,薄 而透明,翅 脉明显可见, 如蜂类、蜻 蜓的前后翅, 甲虫、蝗虫、 蝽象的后翅。
双翅目昆 虫和介壳 虫雄虫, 其后翅退 化成很小 的棒状构 造,飞翔 时用以平 衡身体。
前后翅狭长, 膜质,翅脉 退化,边缘 上着生很多 细长缨毛, 如蓟马的翅。
翅质地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蛾碟类的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