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一本书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摘抄与笔记
我向往城市,却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
而关于属不属于城市的问题,是在有一天发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读到“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本来是能“曾经拥有”的。
《看不见得城市》故事背景非常有趣:借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故事,讲一个大大的帝国,一个大大的世界,你走不到去不了的城市。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看清一个图案精细、足以逃过白蚁蛀食的窗格子。
”马可说他到达过这些城市,而可汗认为马可从没离开过花园。
故事写的好:“可汗努力全心沉浸于棋局,但现在他却忘记了为什么下棋。
……帝国国库里的奇珍异宝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最终的胜利也不过是一方刨平了的木头:一无所获……”
有人说:这真是一本很好玩的书,看了目录就觉得有趣,再看几篇,深刻地感到,原来书也能这样写,异想天开,胡思乱语,不过,真的很休闲。
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我也向以愉悦为第一要事,尽可能少动脑子地去欣赏。
也有人讲:唯美小资,词藻浮华,虚无缥缈,看不见的城市,所以完美,不曾拥有,所以向往。
一旦有了浅显的思考就欲罢不能了,卡尔维诺的文字极具画面感、空间感,他总是用绚丽的笔调描绘着他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语词质密、修辞乖张。
比如形容贵族落寞的忧伤——“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
地狱,天堂,生死,你我,皆同在。
静默和语言是一样的。
最后一段,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
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
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首关于旅途关于人生关于梦想的诗歌,其中没有野心,也没有爱情。
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随着时光流逝,我慢慢地明白了,只有存在的东西才会消失,不管是城市,爱情,还是父母。
算了,不摘抄了,多少人都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为了自己的想象搬去一个城市。
这种固执真是既可爱又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