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
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二)探究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2、名句赏析: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并不合适的。
秋与名花、美酒,在欣赏角度上有何不同之处?
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闲读梧
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 那冷雨滴落空
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
;内在精神特征是:
2.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
地方?
3.最后一段中,写每一片叶子似乎在为红衣女孩的“青春的步履伴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这句话?
5.下列对文选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二课时
一、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 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
“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
2、第二幅,“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
第三幅,“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第四幅,“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
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
第五幅,“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五幅画面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
3、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二、
(一)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手法
(2)对比衬托手法
温、润、慢,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作用。
(3)以动衬静手法
(4)比喻、排比手法
三、
(二)
1、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开的含苞欲放时,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赏到其朦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达到半醉微熏的状态,才会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则不然,那种“浑浑沌沌”地只感到一丝清凉,而草木还是绿的,天气还是湿润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飒爽的秋风中,在清凉的秋雨中,在残弱的秋声中,才会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
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燥,天色对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使秋具有独特的个性。
四、
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之从容淡泊之大度
2.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新生命充满活力;前辈对后辈的拖举、希冀和祝福
4.对未来充满希望,正义必胜,人们会公正对待历史和生活
5.答案为C EA项,原文“寂寞”有“不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B项,没有“母爱的细腻”;D项,没有赞颂“从容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