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地质灾害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地质灾害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示意图3.震级和烈度震级烈度定义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单位级度影响因素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分类依据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4.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5.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6.我国多发地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聚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我国多发地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思考观察下图,说一说泥石流发生时的正确逃生路线。

答案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逃生。

探究点一地震灾害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229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亿元……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避震、防震措施(1)地震灾害的预报①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

②地震前兆:如地下水变浑浊、动物狂躁不安、地面变形等。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3)防灾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等。

(2019·山东省济宁市期末)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据此完成1~2题。

1.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余震次数较多②防震意识较差③建筑质量较差④人口较为密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对稀疏,但是建筑物牢固度较差,人们防震意识较差,导致“小震成灾,小震大灾”。

第2题,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如果在室内,要尽量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高楼、高压线等物;逃生时千万不要选择乘坐电梯。

探究点二滑坡和泥石流材料2018年10月7日,云南墨江县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截至10月9日,已造成1人死亡,3人失联。

1.我国哪些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答案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分布有何特点?答案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

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答案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是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1.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聚有大量水流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3.防灾、减灾措施(1)基本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2)防御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3)具体措施⎩⎪⎨⎪⎧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到特定位置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B.寒潮C.沙尘暴D.滑坡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

第4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

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震中位于图中( )A.a处B.b处C.c处D.d处2.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C.跳楼逃生D.有序撤到空旷地带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图中c是震中。

第2题,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恐惧。

地震间隙要有序撤到空旷地带,转移时不要通过电梯,更不能从楼上跳下,到室外后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故选D。

(2019·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月考)读“醉林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 )A.泥石流B.滑坡C.水土流失D.地震4.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A.内蒙古高原B.准噶尔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D.云贵高原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图中发生醉林现象的地点,有大量堆积物,边缘坡度较陡,判断是坡体岩层沿坡面下滑堆积形成,因此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滑坡。

第4题,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该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

5.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泰宁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191.6毫米。

暴雨引发池潭水电厂下游1千米处10万方以上山体滑坡和强大泥石流,导致池潭水电厂1座办公楼被冲垮、1座项目工地住宿工棚被埋压,造成数十人受伤,36人死亡。

分析造成池潭水电厂下游强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答案工程建设破坏地质结构,造成山体脆弱;降雨强度大且降雨时间长,导致山体发生松动;坡谷地形高差大、坡度陡;滑坡、泥石流直接冲击工棚;泥石流发生在凌晨,人们还在休息,所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池潭水电厂在该地区进行了工程建设,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有一定影响;此时段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191.6毫米,降水时间长,造成山体松动;从图中可看出发生泥石流地区是坡谷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而池潭水电厂1座办公楼和项目工地住宿工棚恰好在坡谷附近,是泥石流发生路经之地,且发生时间在凌晨人们睡觉期间,工人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因此造成的伤亡较大。

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信息能够理解“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①房屋抗震性较好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地球内部结构B.大气物质组成C.水圈能量来源D.地震发生规律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房屋抗震性能较好以及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以及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会加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故A正确,B、C、D错误。

第2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A正确,B、C错误。

地震发生规律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故D错误。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山地坡向B.断层发育C.海拔高度D.聚落分布4.减轻该地区滑坡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固坡面B.迁出人口C.禁止采矿D.平整土地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有关,图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断层线上,故B项正确。

第4题,滑坡灾害的防御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加固坡面为工程措施,故A项正确。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5~6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