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演示技能
施秉县城关中心小学
【内容提要】
“演示技能”,是指课堂教学时,教师向学生出示实物或教具,并进行示范性实验的一种教学手段。
演示法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演示技能、数学课堂教学、知识领域、捷径、提高。
一、演示方法的意义
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和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及获得知识或由教师提出要研究对象或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某些仪器、学具进行实验、探索,以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方式。
演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除了在教学一些数学概念和计算法则、公式、运算性质时,广泛使用实物、教具演示外,在教学测量、作图、绘制统计图表等,也需要使用演示技能。
一、演示的目的
1、提供感性材料。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头脑里储藏的表象材料还不够丰富;他们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
需要通过大量
的演、实验,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用自己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形成生动、真实的表象。
在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认知水平这一矛盾间架起一座桥梁,化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算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的能力。
演示过程中,教师利用仪器,人为地控制或摸拟自然现象,使某些现象反复出现,突出主要研究对象,排除次要因素,使学生有序地观察变化过程,进而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解题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以及对实验观察思考、分析,获得结论。
手脑协同动作,思维随之展开。
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各种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实验本身就是一科学研究方法。
在演示和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思索,了解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规范地操作演示,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可以学到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操作,使学生初步熟练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
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环节。
5、凝聚注意,引起学习兴趣。
演示能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用数学的内在美,
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好的教学演示,形象直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往往使学生过目不忘,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
1、分析法
在充分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导出新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公式及性质。
2、归纳法
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观察若干个实验,或几组系列实验,归纳总结出概念或规律。
3、实验法。
对已知的概念和规律,用实验加以验证,强化和巩固知识。
4、悬念法
结合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5、激起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生心理状态,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现象出于意外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强化知识点。
6、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发现规律。
发现法可以促使学生象“科
学家”那样探求知识,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三、演示技能应用的原则与要点
应用原则
1、针对性和目的性。
演示和实验通常在某教学单元的起始阶段,要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切忌脱离正题,脱离教学目的,喧宾夺主。
2、适用性和鲜明性。
操作要简便易行,现象要明显,富于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
有些不便观察的现象应设法使学生看清,如加背景、染色,或有幻灯投影加以扩大,演示时间不要太长,太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规范性和安全性;演示实验与讲解的统一性;直观性与
抽象性;实效性与经济性。
总之综上所述,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向40分钟要质量,每个教师都在寻觅、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花最小的气力,获得最大的效益,用最简单、最巧妙的方法,开辟一条通往知识领域的捷径。
在此,我认为“演示法”在小学数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