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风水学浅谈

建筑风水学浅谈

建筑风水学浅谈薛劼(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文科学的发展,宗教文化已经不能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现代的建筑风水学的研究却离不开宗教文化的影响,其对今天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的理论研究仍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宗教文化; 本土宗教; 风水; 建筑风水学说【中图分类号】 TU-05 【文献标识码】 A1 道教宗源及其在建筑选址中的科学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这一片广袤的大地上绵延流长。

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历史上都曾在中国流传,其中以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最大,基督教次之,伊斯兰教再次之。

但它们都是外来宗教,真正土生土长并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乃是道教。

道教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正式出现是在东汉末年,它本身虽是一个大杂烩,然而却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地上,具有深厚的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

其思想来源可以说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中心观,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过程。

它的出现并不是某种学说的开创,也不是某个先知冥思苦索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若干族团文化的宗教实践和历史积淀的结果。

道教开创之初,巫术、迷信、神仙方术、儒家伦理、黄老之学等等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经验通通被它吸收。

道教出现以后,又不断吸收佛教思想。

因此,道教从一出现之日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综合体。

道教之称为 从一出现之日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综合体 ,在此不得不先谈谈中国先秦时期就得到盛行的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以及道教产生前后时期,由印度传至中国的佛教与其的渊源。

中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提出, 儒、墨为古代平民学派先起之两大派,而道家则较为后出。

儒 墨 两字皆有特别涵义,为古代社会之两种生活流品,而 道、法、名、阴阳 称,一见便知为学派名称 本来儒家思想可代替宗教功用的,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新宗教,他已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最重要的 慈悲性 与 平等性 ,他亦具有宗教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

但他与宗教不同处在于:一则:宗教理论建立在外面 上帝 与 神 之信仰,而儒家则信仰 自心 :二则:宗教希望寄托 来世 与 天国 ,而儒家则即希望 现世 ,即在现世寄托其理想。

在中国人最需要宗教时,印度佛教适时地传入, 佛教思想中之慈悲观与平等观,这是与中国传统观念最相融合的。

且佛家思想中,更有与中国传统精神极易融洽之一点,即在他的一种 反心内观 的态度 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这一层面是相符合的。

但与佛家中 悲观消极 的人生态度不同,儒家对现实人生是 积极乐观 的;道家虽对现实人生是悲观消极的,但却是采取 轻蔑随顺 的玩世不恭态度,这与佛家 严肃厌世 的态度是不同。

正是这些盛行于中国大地之上,既有共通又互有消长的生活流品、宗教及学派,为中国唯一本土宗教 道教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和背景。

道教之不同于道家,正如河沙与河水。

作为世俗文化,与作为主流文化的佛家、儒家及道家,虽有所吸收融合但却也是有着明显的划分的。

道家宣扬的是老庄思想,是形而上的哲学,道教宣扬的是形而下的,强调人的本能愿望,世俗观念,追求生命和人生幸福。

道教强调的是此生此世,实际的结果和具体的收获,如福、禄、寿、禧。

通过内丹(思想情操的修炼)和外丹(作体操、勤四肢和服食丹药)的方式来探索生命的永恒,这又与佛家强调来生不同。

道教虽然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家哲学为核心,一方面由于它吸收了大量民间巫术迷信思想,其理论水平较低,显得杂乱粗俗。

另一方面,道教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巫术、占卜、阴阳五行及风水等文化,可称其为最能反映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宗教。

历史上中国人宗教观念相对淡薄,而迷信思想则很浓,这一现象,主要与道教的影响有关。

道教在政治上的影响和作用,和其对民族心理、习俗和传统的影响相比,要小得多。

道教作为中国的根柢,主要表现在民间,它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对中国人的心理以及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道教对中国古代绘画、音乐、建筑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山西永乐宫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上集唐宋道画大成的杰作,价值连城,堪称中国绘画艺术的明珠。

道教音乐优美动听,在民间广为流传,欣赏道曲过去一直是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建筑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组成部分,其建筑布局,建造[收稿日期]2005-10-24[作者简介]薛劼(1974~),男,天津市人,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

31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技术和艺术风格等等,至今对建筑艺术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道教文化继承并整合了中国与外来宗教文化的文化综合体,虽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其中一些主要的文化理念至今仍影响着现当代的中国人,其中的占卜、方术及风水文化对中国人的大众文化就极具影响力,尤以风水学说为主要。

建筑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亦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可说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

至于建筑的空间构成,则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

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

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

探析它的渊源沿革。

正如古代许多学者以及风水家考证的那样,最早的 卜宅之文 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

见载中国最早文献如《尚书》、《诗经》等若干篇章。

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分析这些被历代风水家奉为风水 经旨 的史实记载,对照风水理论及其实践。

则后者虽因历经长期发展变革而趋于繁复纷杂,但其宗旨,即基本追求,却与前者一致,就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

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其中 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等观念,仍不失为科学的思想和理念,是值得当代人学习和研究的。

图1 最佳宅址选择图2 最佳村址选择如图1至图3中所示的中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图文分析,可大概了解古代风水学说在建筑选址上的运用。

不难想像,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图4)。

根据我们的常识,背山可以屏档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掩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控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

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

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型制中,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这一普通人都可朗朗上口的俗语从这一层面来看是具有其科学、合理性的,不可因其外披宗教的罩衣而认其为迷信、没有可信度。

图3最佳城址选择图4 村镇选址与生态关系2 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除了在建筑选址等的应用外,风水学说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关社会居住的认同,风水理论观照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的传统观念,在宅居邻里关系的处理上,也有缜密细腻的考虑。

既兼及宅居的私密性、识别性,也以 忌背众 ,以及 阳宅外形 。

诸如座向、门户、墙垣、屋角、放水等种种细致讲究。

有效调节了居住聚落建筑空间环境的和谐性。

这种社会认同,也表现为社会性审美,其中 约定俗成谓之宜 ,风水理论还强调 治宅极宜壮实 , 位次重叠, (下转第35页)32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区建筑空间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地域性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

通常会有两条途径,一是靠 内核 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是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

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碰撞、交融、渗透、刺激等推动 内核 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本质性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入自身地域文化的 外缘 ,继而逐步向 内核 转化,更是地域性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对室内环境艺术特别是餐饮空间环境而言,这种对异种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作品。

通过地域性文化的比较,也是发现自身文化 内核 本质特征的重要途径。

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它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

与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相比较,西方建筑追求的是物质价值,物的合理性和功能性,即将空间看成是功能分布的场所。

在这种 内核 文化的作用下建筑只注重自身的存在而淡化了与周围环境关系;而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注重人、物、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建筑、室内环境中亦表现出对人的关怀、对情的理解和对心的倾诉。

但是悠久的历史背景也使中国文化的 内核 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

西方近代文明是在文化内核的裂变中产生的,无论如何,新的技术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内核是相融的。

中国文化为摆脱其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 外缘文化 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之精华,并将之融入自身的内核文化之中,至今已涉过艰辛的历史低谷,正向着新的巅峰攀登着。

诚然,餐饮空间环境还有许多表现手法,如主题餐厅、快餐厅等等。

无论是哪种风格或手法,如能使饮食与环境相得益彰,使空间环境产生出较强的识别性和丰富的感染力,给顾客留下美观深刻的印象,使空间环境成为餐饮文化的延伸,通过注重餐饮环境的营造和经营的创新,使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新地方主义设计倾向、设计风格或手法其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在餐饮空间环境中的运用,如何在继承中国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接纳外来文化作为 外缘 ,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创造,使之融化成为中国文化 内核 的组成部分,并再现于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是我们设计者将要做出不懈努力的。

参考文献[1] 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M].天津大学出版社.[2]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建工出版社.[3] 马里奥 博塔[M].大连理工出版社.[4] 谭元亨.城市建筑美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5] 荆其敏,张丽安.城市母语[M].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接第32页) 深远浓厚 ,又讲究 适形而止 , 充实 、 清净 为美,还大量采用了为世俗观念认可和喜闻乐见的各种象征、隐喻乃至禁忌的艺术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