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王的演讲影评(一)由汤姆.霍伯2010年执导、科林费斯主演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在2011年第83界奥斯卡提名单上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科林。
费斯凭借此片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
汤姆。
霍伯因为之前拍短片,并不为影迷所熟知,但2011年2月的第83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他凭借对《国王的演讲》沉稳有力的掌控而一炮走红。
改变人生的故事很多,影片《国王的演讲》是一个关于自信的主题。
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最令人折服的便是导演用自己风格的电影语言对故事的讲述形式。
在叙事风格上,导演用了一种极其客观的心理视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结巴的人被幼年时期的心理隐痛困扰多年,他在心理医生(没有医生执照)莱诺的帮助下从长期的困惑中走出来,克服自卑,重新建立自信,从而改变自己人生的故事。
这个结巴的人就是有着特殊身份的英国乔治六世国王。
影片中的情节建构采用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通过两条主线穿插,在时间和历史背景下以约克公爵(伯蒂)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悄悄推动故事的发展。
好的故事,首先是对一件事的建构――不仅是列举一系列事件,而且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种连贯而有力的形式,先建立一个有趣的矛盾点,然后对这一叙事事件进行构建。
汤姆。
霍伯深谙此道,他先是以伯蒂在一开始演讲中的结巴作为矛盾点,然后围绕着莱诺为他治疗结巴和国家处于严峻历史形式的转变下,将两条主线穿插剪辑。
一方面是国家局式的内忧外患,历史使命迫使伯蒂担当国王的重任,演讲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伯蒂和莱诺的关系从不平等到平等地直呼其名,从不信任到信任的积极治疗再到坐下来倾心长谈,再到莱诺的对症心理疗法,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使治疗结巴成为必然,把伯蒂推上国王的风口浪尖,从而最终建立自信,成就一场伟大的演讲。
男主角科林。
费斯在刻画有着特殊身份的伯蒂时,用他那丰富细敏的内心表演,将伯蒂的性格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一紧张便说不出话来的结巴,拿着讲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盯着麦克风对播音员善良的忠告听而不闻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的眼神,暴燥易怒的焦虑,在父亲和哥哥面前的极度自卑……伯蒂幼年所留下的影响他多年的心理隐痛在科林。
费斯的表演下,得到很到位很传神的刻画。
在他主动坐下来与莱诺倾心长谈时,我们看到了他多年困扰于心的隐痛,他的心结在慢慢打开,慢慢消融,他的自信在一点一点地建立。
1925年,国王乔治五世的二儿子约克公爵作为他的代言人,在伦敦温布利的英帝国博览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一个突兀的圆形麦克风的1个半的正/反打空镜头,紧接着,观众就看到演播室里,约克公爵在妻子的陪同下,低着头靠在墙上盯着自己手中的讲演稿口中紧张不安地念念有词。
他那拿着讲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在演讲时间一点点迫近时,紧盯着麦克风对播音员善良的忠告听而不闻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总是躲闪的眼神,站在麦克风前紧张地结结巴巴字不成句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结巴而失败的演讲。
但那时候他还不是国王。
不难看出,故事是围绕着结巴从这里展开。
对于约克公爵来说,演讲将作为他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此,他不得不面对多年来早已不抱任何希望的治疗。
在妻子的陪同下,他极不情愿地来到罗格语言矫正中心接受治疗。
罗格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一切从简是他的处世原则,尽管他知道约克公爵的真实身份,但一开始他便直呼约克公爵的名字伯蒂,并也要求伯蒂同样亦称他莱诺,且直言相告,接受他的治疗,首先要求平等和信任。
这是治疗的基础,也是治疗的关键。
在伯蒂第一次勉为其难接受治疗的片段,有一个画面:伯蒂坐在一张沙发上,莱诺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对面,然后自言自语却有意对着伯蒂说的“不能离得太近”又把椅子向后移了一点。
在这个画面里,他们的距离那么远――不是亲密距离,不是友好距离。
在这个片段的两人对话中,导演使用了长镜头并大量地用了正/反打镜头,开始用了3个正/反打镜头,紧接着又用了17个正/反打镜头,再接着用了6个正/反打镜头。
在这些大量的正/反打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伯蒂对莱诺的不信任以及他们关系的不平等。
伯蒂对自己丧失信心,并对治疗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固执,并有着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暴燥易怒的性格。
热爱沙士比亚剧并从不言弃的莱诺将伯蒂的这些表现一一看在眼里。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结巴,他不动声色地察颜观色并循循善诱,他知道,在伯蒂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痛。
他要挖掘他的病因所在并对症下药,心理疗法必不可少。
伯蒂对谈论自己的隐私非常敏感,他不愿谈论过去。
不得已情况下,莱诺让伯蒂在强烈的音乐声里读沙翁剧本中的句子。
其中的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其实对伯蒂有着暗示作用,但拒绝治疗的伯蒂根本没有意识到莱诺的良苦用心。
莱诺只得用流声机将伯蒂在音乐中朗诵的句子记录了下来并交给了伯蒂。
影片剪辑中,两条线索紧密穿插。
老国王的身体每况愈下,令人失望的大儿子大卫,希特勒对英国的虎视眈眈,老国王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他开始有意栽培伯蒂,演讲便是其中一项内容。
伯蒂意识到,作为国王,演讲必不可少,结巴问题必须面对。
在一次无意中,伯蒂惊疑地听到自己录在唱片里连贯流畅的声音。
这些,使他对自己生出信心,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并促成了他的第二次治疗。
见到莱诺时,伯蒂真诚地对他说:“我愿意努力配合治疗。
”接下来的一段叙事,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剪辑的电影语言,穿插着讲述了伯蒂治疗中的进展与其在使用治疗中的技巧在演讲中产生起色的效果。
老国王的死不瞑目,继位的哥哥对国家大事的不关心,使伯蒂的心情很糟糕,他主动找到莱诺敞开心扉。
这一次的画面里:两个人围桌而坐,他们离得那样近,气氛温馨融洽,伯蒂将他内心的隐痛一点一点地呈现给莱诺。
此时,镜头大多对准了伯蒂,偶尔出现的莱诺是个心灵相通善解人意的倾听者。
酒和飞机模型,这些场面调度,成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道具。
父亲临死时对别人说的那句话“伯蒂比他任何哥哥加起来都勇敢”,让伯蒂大感欣慰并信心大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当他在飞机模型上边涂胶水边难过地讲述他幼时的隐痛时,莱诺终于看到了他坦诚的真实内心,看到了他结巴的症结,并从中看到了孤独善良的伯蒂。
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才真正的平等和信任。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预想得那样顺利。
身为国王的大卫继续令人失望,英国和德国的大战在即。
莱诺开始针对伯蒂的内心症结对症治疗,并从中看到了伯蒂当国王的潜质,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伯蒂时,伯蒂勃然大怒,两人不欢而散。
在大卫正式宣布退位,对自己能力怀疑并对哥哥愧疚害怕当国王的伯蒂不得已被推上王位。
这时,他才真正理解了莱诺这样做的意义。
他主动找到莱诺道歉,两人握手言和,再一次围炉而坐倾心交谈。
伯蒂终于摆脱了父亲和哥哥在他心中的阴影,当上了真正的国王。
加冕仪式,伯蒂将莱诺带到教堂准备仪式上的演讲。
在大主教的挑唆离间下,伯蒂发现一直被他信任的莱诺没有医生证书,没有行医执照,他对莱诺大发雷庭。
冷静的莱诺故意采用激将法坐在他的龙椅上,逼他在盛怒下说出了他从前不敢说出的话。
此时,他的自信才真正找了回来。
加冕仪式上的演讲,成为影片中的高潮。
这次演讲,伯蒂重新找回了他失去的自信,以英国乔治六世的身份站在英国民众面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演讲。
在他自信而又勇气十足的声音里,镜头频频在他与民众之间切换。
平民在听,播音室里的工作人员在听,莱诺在听,广场上的人在听,大卫在听,土兵们在听,工人在听,母亲、妻子在听,丘吉尔在听…在一片欣慰和振奋人心的掌声中,莱诺悄悄告诉他说:“W的音有些停顿了。
”伯蒂自信满满地答:“不能太流利了,免得怀疑是替身!”影片最后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两条穿插的线索水到渠成汇成了一条河流,促成了最后的国王的演讲,一个全新的伯蒂昂首挺胸地向我们走过来。
国王的演讲影评(二)终于看到了去年(应该说2010年)最期待的电影,汤姆霍珀这个英伦学院派的当红导演,酝酿了多年,终于在昔日《伊丽莎白一世》的惊艳之后,再次携带着《国王的演讲》站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央。
早在2008年,他的HBO迷你剧《约翰亚当斯》就已经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将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传奇的搬上了银幕,如今借着昔日的雄劲风头,《国王的演讲》扑面而来。
历史传记一直的霍珀的拿手好戏,将那些历史上的传奇伟人恰当、生动、传神的摆到银幕上,一直是其看家本领。
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人,改编成电影向来十分难,功力不够就会砸场子,尤其许多争议性的人物更是如此。
霍珀通过丰富的史料,合理的填充,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和苛刻,以及演员高超而精准的演技,呈现出来的作品,一次次获得广泛的赞誉和呼声。
《国王的演讲》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英国的皇室,约克郡公爵,即后来的国王乔治六世。
他在登基之前,因为严重的口吃,极大的影响了其公众形象和日常工作。
乔治五世逝世后,哥哥爱德华八世即位,但是他的任性、多变以及自私,将王室带入了一场危机之中。
爱德华八世被迫逊位,由弟弟来继任皇位,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
巨大的压力和个人强烈的意愿与责任感面前,他的口吃带来了更加巨大的痛苦。
不过,在私人医生罗格的细心呵护和帮助下,乔治六世终于慢慢战胜了心魔,走出了阴霾,找到了自信。
用他的演讲,在二战的重幕拉开之时,给国人以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这部电影,导演再次展现了其驾驭人物和故事的高超技巧,完美的平衡感和细节鲜活而饱满的将乔治六世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英国王室一直以来都是隐藏在深深的宫闱与高墙之后的,讳莫如深,对世人来说,他们是那么遥远而尊贵,永远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那样神圣和难以触摸。
历代的英国国王,也因此只变成了符号一样的东西,难以真实的被世人认知。
要拍摄这样人物的传记,首先就是要真实还原人物本身,不能看起来如同宣传片或者海报里那样太遥远与神圣,也不能太媚俗而变成滥觞。
英国国王应该是怎样一个人,乔治六世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国王也是人,虽然尊贵,可是人的七情六欲也是有的。
爱德华八世在世人眼中是如此的浪漫,人们贴满了天佑吾王的标签支持他,不爱江山爱美人,可是实际上却不见得那么有爱,反而是自私和缺乏大局观念的。
他为了一个结过两次婚的女人,改造宫殿,奉送礼物,千恩万宠,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和王室的公众形象却抛诸脑后。
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这个君王的内心的矛盾与善变。
乔治六世,表面上看起来冠冕堂皇,是皇家的杰出代表,英伦绅士的榜样。
知礼节,有尊严,识大局。
但是私下里,却也压抑了诸多凡人的苦恼。
影片通过了许多侧面来表现这个君王的成长以及内心的烦恼。
国王的内心是不能被世俗知道的,所以,长期的压抑和得不到倾诉的痛苦,极大的折磨着这个表面坚强和勇敢的国王。
他的口吃,表面上的生理上的疾病,其实却是心病。
所以,医生说一开始就给出了治标还是治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