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实质

心理实质

心理实质一、科学的心理观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虽然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每个人都体验过或正在体验着的、非常熟悉的现象。

但是,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否有专门的器官,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关系怎样,也就是说,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人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争论了几千年,产生了许多关于心理实质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即唯物主义心理观和唯心主义心理观。

1.唯心主义心理观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物质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对神形问题,即心与身的关系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战国时代的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明代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

认为心理是世界的本源,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一些人甚至认为心理是“灵魂”寄附在肉体器官内的表现,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灵魂活动的结果,灵魂是世界的本源,灵魂独立于宇宙而存在于某一“空间”中,当人降生之后,他就驻入人体,当人死亡时,灵魂就脱离肉体回到它来的那个“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灵魂组成的“理念世界”,在“理念世界”里人们已经获得了一切知识,只是在投胎人世之时,由于肉体的污浊而遗忘了,因此,人的认识、智慧只不过是对灵魂在“理念世界”所获得的知识的回忆。

这种把心理看成是脱离物质的、虚无缥缈的、灵魂的产物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将心理看做世界的本源,把世界的万事万物看做心理的产物,给心理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将心理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因此,唯心主义心理观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揭示心理的实质,只是对心理的产生做丁一些虚幻的的、毫无客观依据的猜想而已,它对心理与物质现象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唯心主义心理观相反的是唯物主义心理观。

2.唯物主义心理观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

早在战国后期,荀子便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在《神灭论》中就提出于“神形相即”和“神用形质”的观点,肯定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为正确地认识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唯物主义心理观肯定了心理产生于机体的某一特定器官,心理是某种器官的一种机能,但心理究竟产生于哪一种器官呢?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心脏。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看到动物或人类由于失血过多而造成昏迷、神志不清或死亡,而推断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轲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心脏看成思考的器官。

这种观点至今在汉语言中还留有痕迹,如:“胸有成竹”、“心中有数”、“计上心来”、“心爱”、“心想”、“心烦”、“心疼”等等,在汉字中几乎所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字都带“心”旁,如:“思、情、意、恶、恨、感、惧、怒”等等。

把心理与心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理是心脏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肝、胆、脾。

认为心理是由肝、胆、脾分泌出来的。

人们常说“胆子小”、“发脾气”、“动肝火”等等,就是受这种观点的影响。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将心理看作物质——心脏、肝、胆、脾活动的结果,属于唯物论,但对产生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逐步增强了对脑的认识,把心理的产生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当时的著名医学家喻嘉言、金正希等也都指出:“脑之上的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作出了“神不在心而在脑”、“人之记性在脑”等正确的诊断。

清代的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的《脑髓说》—篇中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

经过实验发现,人在睡眠和醉酒时,测其心脏活动并无异常,但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

生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证明,当脑的某部位受损伤时,相应器官的活动受阻。

比如:大脑皮层的额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方向性,任何偶然的诱惑性情况都会引起其不正确的行为;大脑皮层的顶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均匀性,甚至不能停止已经开始的活动,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大脑皮层的枕叶受损,人的视觉便会发生障碍甚至失明等等。

又如:“无脑儿”,没有正常的脑髓,也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已成为科学的结论,那么脑是怎样产生心理的呢?脑作为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机能,我们只有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才能进一步理解脑产生心理的活动过程。

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1 神经元的结构及机能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细胞。

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以上。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其形体大小不一,多数呈星芒状、锥体形和圆形。

细胞突起由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和轴突都是由细胞体发出的。

树突,形状如树的分枝,一般较短而且有许多分枝,其作用类似电视的接受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较长,一个冲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周围有髓鞘,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小枝,称为轴突末梢。

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界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递给细胞体,经过细胞体整合后由轴突将信息传达到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细胞,因此,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所谓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同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细胞突起的接触部位。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信息有选择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借助突触,使神经系统的各部分发生联系,使神经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调节机体的活动。

突出有三种类型: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2 周围神经系统及机能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

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面部,有12对,主要管理头部和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有31对,主要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内脏、血管和腺体中,支配全身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的活动。

植物性神经的活动是自律的、不随意的,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联系起来。

1.3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

脊髓位于脊柱内,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是中枢神经的最低部位。

脊髓的基本机能是把由感觉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直接地传导到效应器官,完成简单反射的活动;是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传导通路。

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位,它位于颅腔内,人脑的重量占全部中枢神经系统的98%,平均重量为1400克。

女性脑重略轻于男性。

从绝对质量看,象脑比人脑中3倍,但从相对质量(脑重与体重的比值)看,人脑比象脑重得多。

从个体发展过程来看,新生儿脑重390克,9个月时脑重660克,2.5~3岁时脑重900~1000克,7岁时脑重1280克,12岁时接近成人。

由此可见,脑重与心理发展是相关的。

脑由脑干、小脑和大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

其中间脑又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机能不同,一般来说,处于有机体部位越高的部分,其机能也越高级;处于机体部位越低的部分,其机能也越简单。

大脑部位最高,其机能最高级;脊髓的部位最低,其机能最简单。

同时,低级部位的活动要受高级部位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这样,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低级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小脑)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大脑)。

(1)延脑延脑在脑干最下端,后下方接脊髓,背侧为小脑所覆盖。

是心跳、呼吸、血管运动、咀嚼、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活动中枢,对维持生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又称延脑为“生命中枢”。

(2)桥脑桥脑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连接小脑两半球。

主要机能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

(3)中脑中脑位于丘脑底部,是视觉、听觉的低级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4)间脑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部,大部分为大脑半球所覆盖并与两半球紧密连接。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丘脑呈椭圆形。

斜卧在中脑和纹状体之间,结构十分复杂。

除嗅觉外,一切感觉纤维束到达大脑皮层前,都在丘脑有突触接替,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传入转换站”,是皮层下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视交叉后面,它调节内脏的活动和体内物质代谢,保持体内环境的恒定,它与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

(5)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表面是小脑皮质。

来自全身的信息、特别是来自躯干和四肢以及内脏的信息都到达小脑皮质。

小脑的主要机能是协调骨骼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

(6)大脑大脑位于脑干和小脑之上,是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大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

(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思考分析、抽象与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及空间关系的鉴别)。

两半球之间有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表面由平均为 2.5毫米厚的灰质覆盖着,这层灰质被称为大脑皮层(或皮质),大脑皮层可以按照神经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不同分成六层,大脑皮层的展开面积为2200~2600平方厘米,纵横折叠成球形窝在颅腔内,使皮层表面突凹不平,突出的部分称为“回”,凹陷的部分称为“沟”或“裂”,以主要的沟(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为界,把大脑皮层分成4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下极中枢的神经冲动,引起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神经元的兴奋,于是产生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管理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并通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器的话动,使机体对事物的作用产生知觉、联想、估价以及发出行动的指令;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使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之后,中枢能依据信息的意义主动去调节感受器,以便有选择地或更有效地去了解这些信息,同时从中枢传出的指令引起效应器的运动后,这种动作的状况也会反馈给中枢,以便中枢依据其有效性对运动作进一步的调节,使机体的活动更加准确和精细。

在大脑皮层的4叶上,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几个重要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机能,称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区。

额叶上分布着躯体运动中枢;顶叶上分布着躯体感觉中枢;枕叶上分布着视觉中枢;颞叶上分布着听觉中枢。

这些中枢都是执行相应功能的核心部分,其它区域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