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鉴赏论文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青花瓷鉴赏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班级:电气12-09姓名:田福粮学号:3摘要:瓷器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的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瓷器,并赋予它生命,让它高雅而又朴素,全身都焕发着美得光芒。

出于对瓷器的喜爱,我选择了中国历代名瓷识鉴选修课,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中国古瓷器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我最喜爱的是青花瓷,我觉得它是最美的。

我通过对青花瓷的工艺制作,历史发展,艺术价值的了解,对青花瓷进行初步的鉴赏。

关键词:青花瓷寓意、制作及其特点、发展演变、鉴赏1、青花瓷寓意青花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产量最大,绘画题材最广泛的品种,也是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品种之一。

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

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

”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

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器里属瓶类最经典:梅瓶提气于胸,是体态圆润的妇;柳叶瓶纤柔沉静,是尚且待字闺中的少女;玉壶春瓶雍容富态,肚腹微显,似风韵犹存的徐娘;直颈瓶纹饰大多淡雅清扬,秀拙相蕴,恰恰是纯粹的文人气质。

2、青花瓷的制作及特点青花瓷器,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钻的钻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图案。

青花瓷是应用颜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青花瓷始于唐代。

唐代青花:大多以中锋用笔,少有侧锋,运笔速度较缓,提按有力,线条厚重、不浮,有些图案似以秃笔所为。

画面安排突出装饰性,多用连续纹样,目前尚未见人物、花乌、山水纹样出现,一般为较简单的花叶图。

此时期所用钻料呈色淳正,颜色蓝艳,为进口料。

元代民窑青花:一般泛指当时所产中小型器物,其用笔一般使用中锋,线条有粗细之分及粗细线并用者,均十分劲道,有弹性,似以狼或兼豪所为。

画面安排普遍着重装饰性,折枝花卉大量出现,有菊、桅、梅、竹、蕉等题材,人物故事及动物纹样也十分成熟,但基本无多人物场景的出现。

出现模印刻划与青花组合装饰手法青花瓷色泽多淡雅,有些卵白釉下青花瓷则显灰暗涩塞。

青花浓重处往往有铁锈斑泛出。

明代民窑青花:总的来看其用笔规律从早期的劲挺厚重走向软弱,从粗壮走向劲细,从自由走向拘谨,从犀利走向回滑。

同样是中锋用笔,由早期的一笔点染至天顺成化转成勾勒谊染,弘治正德后泛用此法,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但也有不少作品主题不显,凌乱有加。

晚期以后笔法两极分化,细路民窑勾勒谊染十分到位,形正色美。

另一类笔法荒率,渲染如泼,气韵不收.. 明早期用笔劲毫态意,气势如虹,中期以后似用羊毫,润中带刚,晚期又用硬毫,细劲横陈,以短毫分水,青色弥漫.. 万历时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硬笔瓷画,出现于瓶、炉、堆、盘等器物上,开淡描青花之先。

明代民窑产品的青花色泽除早期洪武一朝多较灰涩外,永宣后一般均较为稳定、深沉,其中精者明亮青蓝、微泛紫光。

中期后用陡塘青,精者平衡淡雅,粗者灰暗不清,带有杂质。

晚期青花精者幽者可爱,掺回青者蓝艳泛紫,粗者则青色狼籍,深浅不分。

清代青瓷顺治时期,精粗不一,粗者居多,然而气沉韵厚,主题突显,康乾至雍正,由粗放向精致秀润转化,视觉冲击逐弱,器物远观不如近玩。

乾嘉以后,瓷画生气渐失,萎靡之感更盛,构图繁琐散乱,突出华饰,堆砌硬造,某些俗物几不能赌。

清代青花色泽可分四期,顺治一朝幽蓝与灰蓝兼有,前者一般在细瓷上。

康熙至雍正朝,瓷绘发色由粗转精,由灰转正,特别是康熙中期以后所用的翠毛蓝、彩分五色,可称青花发色的极致。

乾嘉之际,青花发色浓艳、沉着、有些兰艳泛紫。

道光以后,青花瓷色泽漂浮无根,正色极少。

只有光绪时期细瓷青花花色尚可远观,近看则亦是无木可缘,乏善可陈。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

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

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

3、青花瓷的发展演变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

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

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

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

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

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

今天我们所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

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

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

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

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清代是青花瓷走向衰落的一个时代,只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工艺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乾隆以后几乎不见精品,之后再也没有辉煌过。

4、鉴赏青花瓷明代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所以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

元末明初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

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

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名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

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着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

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出神人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明初特别是早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则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嘉靖后以发色蓝中泛紫蓝的“回青料”为主。

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钻,属于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到青花瓷的制作方法。

而作为鉴赏常常采用“九方五法”。

“九方”是指胎、型、釉、彩、绘、足、款、社会和神。

“五法”是闻、问、望、切、听。

在九个方面中,我们着重介绍第四方面就是彩。

而已故的着名瓷器鉴定家孙该洲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

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

苏料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仿制。

明代的后期、清代、民国,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制。

那么,对于这个苏料到底怎么样来断定它,就三点。

第一,就是看这个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

第二,就是这个黑斑是不是深人胎骨。

第三,看迎光侧视有没有锡一样的颜色。

这三点请大家能注意。

成化时期的瓷器,大多数青花的艺术效果是淡雅柔和、缥缈脱俗的这么一种风格。

这个时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称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

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

产生这种平等青青花艺术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青料的含铁量少,而锰的含量相对来讲比较多发色稳定,或者趋于稳定,没有飘浮感;呈色是蓝泛青灰。

这个时期瓷器的胎子是洁白的,釉儿是,用平等青就可以画出比较细的纹饰来了。

所以色泽显得谈猫、柔和,给人一种云遗雾障、若隐若砚的缭纱的感觉,使人感到这个成化瓷有一种神秘感。

成化民窑器精品比官窑器还难得,尤其是后面这个款子,写的是“大明成化年造”。

它的字体比较潦草,也不规整。

成化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很重要。

在瓷器鉴赏当中有一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对于瓷器来说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

明中期的平等青有三点:第一,关于刚才讲的气泡问题。

第二,胎色。

由于烧制的工艺不同,胎色也不同。

一般讲,明代的胎色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

你对着阳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见,薄的完全可以看见。

凡是明代的里边泛的都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

第三,关于内折角。

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

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

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

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

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正德一朝的瓷器生产还是继承了成化的遗风。

从青花瓷来讲,正德前期的瓷器与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过正德时期的黑斑显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没有了。

此时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青料,一种叫回青,另一种叫石子青。

在明瓷器史上一个突出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文饰也增加了。

民窑的精品和官窑器基本相似,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

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叫“双沟填色”,是成化时期出现的。

就是先画两条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

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

成化时期由于“双沟填色”的绘画技法刚出现,所以还不成熟,那时的双沟填色填的几乎与勾勒的颜色一致,有时分不清。

到了隆庆时期,技法与配料都已经成熟,画的最好的是隆庆朝时期的。

隆庆时的选料、精炼的技术都很纯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纯正稳定,呈色是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它的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

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

器足内是六字双行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中锋运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严谨。

参考文献:[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陈德富.《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陈文平.《中国古陶瓷鉴赏》..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版[4]傅正初.《瓷器鉴赏》. 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