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兴趣爱好教学目标1.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懂得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
教材说明1.本课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成长”。
升入三年级,从低年级进入中高年级,学生在心理上会发生变化,一是自我意识增强,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进一步发展:二是学习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满足于勤学而对巧学发生兴趣;三是在人际关系上,从与小伙伴普遍交往发展到有选择地交朋友;四是集体意识增强,希望从集体中得到关爱。
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编写了单元,阐述个性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培养。
本课着重于兴趣爱好的培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成人不宜将兴趣爱好强加于儿童,也不宜强行限制,但如何培养兴趣爱好?如:何使兴趣爱好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需要成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这种引导要防止功利主义,不能一味把孩子引向获奖、成名或为升学考试加分服务,而是要引导儿童把发展兴趣爱好变成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途径,还要运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集体服务,为他人做有益的事,并从中感受充实和快乐。
2.本课由四个部分组成:“交流会”:这一部分配有五幅图画,内容是学生的五种兴趣爱好:打乒乓球、养蚕、玩船模、弹古筝、集邮。
选用这五种爱好主要是考虑到了文娱、科技、体育等不同的方面,以便为学生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参考。
学生在介绍、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不要拘泥于这五项内容。
教师在学生交流中要把握两点:第一,引导学生交流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第二,学生交流的兴趣爱好可以是已经形成的,也可以是很小的或很不成熟的,不要要求过高。
课文中的儿歌是对培养兴趣爱好的意义、方法、目的作概括与总结,在交流之后可让学生学习。
“小论坛”:安排了四个小故事,其中,有的同学不断变换兴趣爱好,有的同学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意愿不同,有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与自己兴趣爱好发生矛盾,有的同学酷爱电脑。
通过“赞成”、“不赞成”、“其他’三种选择,让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在引导中不必强求统一答案,而应以理解的态度辩证地进行分析。
例如:在第一个故事中,当同学们对张迁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表示不满时,老师可以指出:他不断地变换兴趣爱好,也许他在尝试,如果他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兴趣爱好也是好事,而且,在不断的变换中也许他能培养自己多种兴趣爱好。
只要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抱认真的态度,最后选定兴趣爱好后又执著地努力,那么,他就是好样的。
“故事园”:以我国优秀围棋手常吴的真人真事为素材,考虑到各种因素未用真名。
故事突出他从小就喜欢下围棋,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故事下面的问题“兴趣爱好对自己成长的好处”,可以结合故事来谈,但更多应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谈出自己亲身的感受,如能使自己聪明、快乐,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本领,能为他人增添乐趣,等等。
“快活林”:设计了一个“我演你猜”的游戏。
做这一游戏要注意以下几点:(1)游戏的要求要交代清楚;(2)有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相同的,那么无论猜到哪一个学生,只要他具有这项爱好就算是猜对了;(3)为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的机会,游戏可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活动一:交流展示兴趣爱好学生参照教材上的五幅图,联系实际,介绍或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说说兴趣爱好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哪些快乐。
交流的面要广,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面要广,二是交流涉及的内容要广,科技、文艺、体育诸方面都尽可能提到。
活动二:故事讨论,领悟意义听老师讲述昊昊的故事,也可自学昊昊的故事,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涉及培养兴趣爱好的意义与怎样培养。
活动三:各抒己见,深化认识论题可根据书上的四个小故事进行辨析、讨论,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补充实例作为辨析材料。
老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意见,同时因势利导辩证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几个在培养兴趣爱好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活动四:你演我猜,相互了解开展“我演你猜”的游戏,让学生相互了解各自的兴趣爱好。
活动中注意提醒学生,表演要面对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看到自己的表演。
活动五:用儿歌归纳学习收获让学生各用一两句话,说说培养兴趣爱好的好处或怎样培养兴趣爱好,以及准备怎样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家服务。
在此基础上,全班学习儿歌《兴趣爱好》,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补充。
学习评价1在介绍和展示中检验对兴趣爱好的理解及取得的成绩。
2.乐于用自己的特长为集体服务。
注意事项教学资源文字资料资料名:赵修复与昆虫赵修复小时候是个顽皮的孩子。
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们到野外玩,特别喜欢各种虫子。
有一次,赵修复和另一个孩子到村外去玩,看到一棵树上挂着一个蜂窝。
他对那个孩子说:“大家都说蜂窝不能捅,一捅,蜂就出来蛰人。
我们想个什么法儿捅它两下,怎么样?”那个孩子来劲了,说:“好哇!你说怎么办吧!”赵修复歪着脑袋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回家去拿一顶蚊帐来。
不过可别让大人知道!”他俩拿了一顶蚊帐,又回到那棵树下。
赵修复爬上树,从树枝上吊下一根绳子,把蚊帐挂上,然后和那孩子缩到蚊帐里,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拼命捅蜂窝。
蜂被激怒了,一群一群顺着竹竿飞过来,想蛰人,可是蚊帐严严实实地把蜂挡在外面,那个孩子跳着叫着:“好哇!好玩!”赵修复也开心地笑起来。
他捅够了,把竹竿一扔,想等蜂飞走了再解下蚊帐,便坐在蚊帐里看着蜂飞来飞去。
这时候,蜂发现捅自己窝的竹竿没有了,便成群结队地飞回去重修蜂窝。
赵修复眼睛都看直了,他呆呆地想:“它们怎么会和人一样修房子呢?”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暗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研究这些小动物。
”上学后,他更喜欢昆虫了,;老是一个人趴在地上看蚂蚁,或抓个蜻蜓、蝴蝶什么的小虫子,仔细地观察、研究。
一天,放学后,赵修复和同学们一起回家。
路过厕所时,赵修复让同学等他一下,说要上厕所。
可是一钻进去牛个多小时还不见他出来。
同学急了,捂着鼻子到厕所里看看他出了什么事。
一走进去,又好气又好笑。
原来赵修复发现了一种会跳的蜘蛛在捕吃苍蝇,他一看就入神了,忘记了外面的同学在等他。
赵修复年幼时,就是这样喜欢和昆虫打交道,长大后,他真的干上了研究昆虫的工作,成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文字资料资料名:茅盾爱看“闲书”少年时代的茅盾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十分爱看“闲书”。
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放杂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西游记》。
尽管这部书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茅盾的父母对此并不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抽空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和他一起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
父母还谆谆教导他,看小说不能只拣插图有趣的内容看,而要细心琢磨,把文理看通。
茅盾上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
《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他都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是受旧小说中那些精美插图的感染吧;少年时代的茅盾很喜欢绘画和篆刻。
他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喜欢变化和创新。
茅盾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加以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
茅盾学篆刻用的刻字刀,还是他自己用一段伞骨自制的哩。
除了看小说、绘画、篆刻、唱歌,茅盾还进行农事观察。
每年养蚕时节,茅盾都特别兴奋,放学后总是围着母亲问这问那。
母亲就叫儿子拿蚕具、喂桑叶,引导他细心观察蚕儿从“收蚁’到“上簇’整个生长过程的变化情况。
茅盾后来创作的小说《春蚕》中运用的养蚕知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
直到晚年,茅盾还深情地说:“我童年时最有兴趣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宛在眼前的,就是养蚕。
”文字资料资料名:华罗庚酷爱数学国外报纸曾经这样介绍华罗庚:“他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以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那么,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如果你这样问的话,那么,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他只读过初中,根本没上过大学。
他的成功,靠的是顽强、刻苦的自学。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个数字,不知是多少。
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
问这个数是多少。
同学们议论纷纷,谁也说不出得数。
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
”他不但说出了正确答案,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
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
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
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
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迷。
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账,一边学数学。
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
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b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
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
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正在这时,他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了一名管理员。
他一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但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