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老师,你老了
今天讲的是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算法的理解上了。
讲到怎么计算0.2ⅹ4的结果时,袁昊先说不看0用2乘4得8,再把0添到前面,就是0.8,这个结果很好得到,但是计算过程很难讲清楚,他是说的真心话,但是我觉得他的这个算法更接近竖式,我没有说对错,只是说这就是你的想法。
完了!在我这句话的引导下,接下来的两个同学都开始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我赶紧打住,“大家的这个想法更接近竖式,等过几天讲竖式时我们再研究,好么”。
孩子们的思路被拉了回来,接下来出现了林紫霞的把元看成角计算,再换算的方法,我把她任命为“林法”,学生有点兴奋:“林法??呵呵。
”柴文阳又说出了想加法的方法。
我们任命为“柴法”。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书上呈现的还有用图来表示的方法,没有人想到这一种。
没关系,我料到了,提前准备了两张正方形白纸。
谁能用这张纸来表示一下?有人举手了,我把纸给了最信任的孙慧雅和林紫霞两个人,让孙慧雅先折,
结果她把纸折成了8份,一份是0.1,一块橡皮是两份0.2,四个零点2就是0.8.“这一张纸孙慧雅把它看成了0.8,我们应该看成多少呢?”“1”孩子们齐声说,我这时我看了一眼旁边的林紫霞,她把纸折成了4份,思路也不清晰。
放弃她们俩的想法,我点了何梦洁,她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她说的正是书上的方法,“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十份,”她对折了一下,但是接下来不知如何折了。
我把纸拿过来,来吧,我来折。
“看好了,先把纸对折。
”我边说边讲,“留出一份把剩下的对折成两份。
”听到下面有人说:“老师你真聪明.”“那当然了,不聪明怎么教你们呢”我得意的说,孩子们都以崇拜的眼神看着我。
“折好后打开。
”怎么是六份!出丑了。
“哦,错了,应该是留下一小份把剩下的对折两下分成相同的四份。
”我赶紧重新折。
“老师你老了”听到有人小声说。
我只当没听到。
呵呵。
把折好的纸贴到黑板上让何梦洁接着讲,等何梦洁讲完的时候我发现闫本威的手举的很高,难道有问题,我让他讲。
没想到他站起来说:“老师,雷东远说你老了。
”哈哈,同学们都笑了,哎,不能再装没听见了,承认了吧。
“哎,老师真的老了,下次请我们年轻的雷东远来折,好么?”“好”大家一笑而过。
我们接着研究下面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三种算法的原理理解的很好。
在解决4ⅹ0.3时,学生分别用这三种原理解释了计算结果。
但是,但是,还有很多人用袁昊的方法。
他们的目光在结果上,
还得再教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解决练一练第2题时,时间就剩两分钟,很多孩子有困难,得再找时间帮孩子们理解。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