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是化学变化,无是物理变化
3.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4.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5.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蜡烛受热气化后的蜡烛蒸气。
6.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7.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8.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
9.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0.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
11.左右盘放对的时候: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盘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12.玻璃棒的用途: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时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13.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时液体1-2m,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14.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1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16.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17.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利昂排放引起、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18.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
19.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0.氮气做冷冻剂、保护气、超导材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21.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2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原理:4P+5O22P2O5
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放热;
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4.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25.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26.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
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
装置。
步骤:①查②装③定④点⑤收⑥移⑦
熄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7.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H2O22H2O+O2↑
28.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2KClO32KCl+3O2↑
29.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
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30.实验室制取
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31.水的电解实验
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化学方程式:2H 正氧负氢,正一负二
产生位置正极负极
产生气体氧气氢气
体积比 1 : 2
质量比 8: 1
3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3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35.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36.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有吸附性:物理性质):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37.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例:开水
38.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9.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O 58.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均保持不变(“反应前后五不变”)。
59.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60.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
61.
62.
63.
可燃性:C + O2点燃CO2(氧气充足)2 C + O2点燃2 CO(氧气不充足)
还原性:C + 2 CuO高温 2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产生的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
65.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 CaO + 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66.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变红的紫色石蕊又变回紫色
............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
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
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67.灭火: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68.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物理性质)
69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
70.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毒性;可燃性:2 CO + 2点燃 2 C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还原性:CO+CuO△ 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71.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7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73.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
74.常见灭火的方法:①油锅着火,锅盖盖灭②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75.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都是混合物
76.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可燃性CH4 + 2 O2点燃CO2 + 2 H2O 7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78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
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79.乙醇属于属于可再生能源,俗称酒精
78.氢气是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的原因: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
可燃性 2 H2 + O2点燃2 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