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交流放大电路8.1基本要求(1)看懂基本交流放大电路(包括偏置形式,耦合形式,负反馈类型,是共射极还是共集电极),知道各元件的作用。
(2)掌握交流放大电路两个通路、两个分量的基本分析法,建立交直共存,各行其道的概念。
(3)了解静态工作点与失真的关系,正确设置静态工作点并使之稳定。
(4)能运用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分析法,求解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电压放大倍数(含多级放大电路)。
(6)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判别负反馈的类别。
8.2基本内容8.2.1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1.两个分量放大电路工作时必须施加直流电压,以保证相关元件上有一定的电压电流。
这些电压电流称直流分量。
当输入端加上交流信号,这些电压电流在原来的基础上随之变化,其瞬时值包含着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这表明放大电路工作时是交直共存....的状态。
2.两种状态放大电路输入端不加交流信号(u i =0),只有直流量存在的状态简称静态..。
加入交流信号(u i ≠0),电路处交直共存的状态,简称动态..。
静态和动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静态和动态主要区别在于:静态时三极管各极的电流和电压都是直流量;而在动态时,由于输入端加上了正弦交流信号,使各极的电流和电压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交流信号,形成交直共存的状态。
但是要说明一点,放大电路的各项动态性能指标所讨论的对象都是变化量,例如电压放大倍数u A 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变化量之比,而绝不是瞬时值之比,更不是直流量之比。
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联系在于:由于三极管是非线性元件,各项动态参数(如r be 等)都将随着静态工作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放大电路的各项动态性能指标,如电压放大倍数u A ,输入电阻i r 等都与静态工作点有关。
为了计算u A ,i r 等,首先要计算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也正因为如此,分析放大电路时,通常总是先静态后动态。
3.两个通路直流信号经过的路径叫直流通路....,放大电路中的电容C 全部开路时的电路就是直流通路,借助直流通路可以求静态工作点(静态值)。
交流信号经过的路径叫交流通路....,放大电路的电容C 全部短接、直流电源也短接时的电路为交流通路;借助交流通路(实际上是微变等效电路)可以计算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u A 及输入电阻ir 输出电阻o r 。
4.两种失真静态工作点Q 与失真密切相关,工作点Q 设置偏高,信号运行进入饱和区,将引起饱和..失真..;工作点Q 设置偏低,信号运行进入截止区,将产生截止失真....。
Q 点一般设置在负载线的中央位置。
通过改变偏置电阻,可以改变I B ,从而改变I C 及U CE ,即所谓Q 点调整。
设置恰当的Q 点,也会随环境温度而变化,稳定Q 点非常重要,一般多采用直流负反馈来抑制I C 的变化,从而稳定工作点Q 。
8.2.2放大电路的分析放大电路的特点是交直共存,各有其路,“直”为基础,“交”为重点,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有两种,其一是计算法...,用于定量分析放大电路,含由直流通路计算静态值(I B 、I C 、U CE )与由交流通路计算动态指标(u A ,i r ,o r )。
其二是图解法...,用于定性分析放大电路,含直流分量的图解与交流分量的图解,图解是在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上进行的。
8.2.2.1计算法分析为了计算放大电路,首先要弄明白关于直流通路、交流通路的若干问题。
(1)关于直流通路① 由已知放大电路画出直流通路(全部c 开路)。
② 在直流通路上标注U BE ,I B ,I C 及U CE 四个量。
③ 根据不同的电路结构,选用不同的求解路径,借助KCL ,KVL 及欧姆定律,列写方程,求出各量。
④ 借助直流通路讨论问题(如工作点稳定,失真判别等)。
(2)关于交流通路① 由已知放大电路画出交流通路(全部C 短接,U CC 也短接)。
然后加以整理,变成标准形式。
② 把交流通路中的三极管用微变等效模型代替,就是微变等效电路。
③ 借助微变等效电路,求动态指标u A ,i r ,及o r④ 借助微变等效电路,讨论问题(如参数改变对动态指标的影响) (一)单级放大电路的分析1.固定偏置电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如图8-1-1(a)所示:-ou R 300k图8-1-1(a ) 图8-1-1(b )(1)直流通路① 画出直流通路(C 1,C 2开路),如图8-1-1(b)所示: ② 在图8-1-1(b )上标出BE U ,B I ,C I ,CE U 。
③ 借助直流通路,求I B 、I C 、U CE 。
CC BE B B U U R I =+因)(故A R U R U U I B CC B BE CC B μ4010300123=⨯=≈-=))((E C B C I I mA I I ≈=⨯==24050β V R I U U C C CC CE 63212=⨯-=-=(2)交流通路① 画出交流通路,如图8-1-1(c)所示:oI I U I βoU iI图8-1-1(c ) 图8-1-1(d ) ② 三极管用模型代之,即微变等效电路,如图8-1-1(d )所示。
注:由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可以看出,三极管是非线性元件。
当信号变化范围很小(微变)时,可以认为三极管电压、电流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线性的。
输入端用电阻 r be 等效;输出端用恒流源(线性受控源)与r ce 并联等效,如图8-1-1(e )所示。
I I U U +I βU U bI CI图8-1-1(e )·r be :三极管动态输入电阻,一般在1K Ω左右,估算公式为:)(86.02265120026)1(200Ω=+=++=k I r E be β·r ce :三极管动态输出电阻,一般在几百K Ω以上,计算时通常可以忽略。
③借助微变等效电路,求u A ,i r ,及o r*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ii i I Ur R B ∥r be =300∥0.86≈0.86K Ω*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R L 开路,从输出端看进去):r o =R c ∥r ce ≈R C =3K Ω * 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o C C L u i b beU I R R A U I r -==()5021160.86b LL b be be I R R I r r ββ''---⨯===≈-注:上式中的符号“-”说明o U 与iU 相位相反。
④i U 加在基极与发射极之间,o U 出于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发射极是公共的,称共发射...极.电路。
2.分压偏置电路(静态工作点稳定的电路)+U oUR 0.1k SU CC1I图8-1-2(a ) 图8-1-2(b )(1)直流通路(U BE =0.7V )① 画出直流通路(C 1,C 2,C E 开路),如图8-1-2(b)所示。
② 在图8-1-2(b )上标注U BE ,I B ,I C ,U CE 。
③ 采用估算法(设1B I I >>)求解如下:CC BO RB2B2B1B2U 12U U R 10=4(v)R R 20+10=≈=⨯+BO BE E E E U U I R 0.7I 2=+=+⨯ E E B 40.7I 1.65(mA), I (1)I 2β-===+ 3B 1.65I 1016.3(uA)101-=⨯=。
()ββ≈1.63C B I I mA β==CE C C E E U 12I R I R 121.6331.652 3.81(V)=--=-⨯-⨯=注:分压式偏置电路求解路径是:BO E B C CE U I I I U →→→→ ④借助直流通路分析工作点为什么稳定当T (环境温度)C ↑−−↓瞬(2)交流通路① 注:画交流通路(全部C 都短接,U CC 也短接)与代入三极管模型可以同时进行,直接画出微变等效电路,如图8-1-2(C )所示。
+-U I βoU I +-I I R S U图8-1-2(c )+-U b oI r βoU I +-R S U ir图8-1-2(d ) 图8-1-2(e ) ② 借助微变等效电路,求i r ,o r ,u A :E 2626200(1)2001011792()1.792(k )I 1.65be r β=++=+⨯=Ω=Ω •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i B1B2be r R //R //20//10//1.792 1.47(k )r ==≈Ω 注:A : 求i r 不考虑信号源内阻s R 。
B : ↑→↓→↑→ii i U I r 真正送到放大器去的信号大。
见图8-1-2(d )。
•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C o R r =∥)(3Ω=≈K R r C ce 。
注:A : 求o r ,不应考虑L R 。
B : o o r r ↓→上消耗愈少→输出oU 就高,见图8-1-2(e)。
• 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C B L I (//)(I )R 10021121.792o L C u i b beU R R A U I r β---⨯=====-。
注:若求'u A o SU U =,首先要知道:i U Si S i U r R r =⋅+ , 由上式可知: S ()U i S i iU R r r +=, 则:1.47()1121051.470.1o o i uS iS i U U r A R r U U '===-≈-++。
③ 对频率较高的交流而言,C E 可认为是短接的,故称C E 为旁路电容,显然该电路依然是共发射极电路。
3. 射极输出器(射极跟随器)如图8-1-3(a )所示。
+U USU B R 300k图8-1-3(a ) 图8-1-3(b )(1)直流通路(BE U 0.7V =)① 画出直流通路(1C ,2C 开路),如图8-31-(b)所示。
② 在图8-1-3(b )上标注BE U ,B I ,C I ,CE U 。
③借助直流通路求I B 、I C 、U CE 。
因:E BI I (1)I B B BE E E CCR U I R U β++=⎧⎨=+⎩120.70.023m 23uA (1)3001012CC BE B B E U U I A R R β--==≈=+++⨯10023 2.3()C B I I mA β==⨯=,C E I I ≈12 2.327.4(V)CE CC E E CC C E U U I R U I R =-≈-=-⨯=(2)交流通路① 直接画出微变等效电路,如图8-1-3(c)所示:I I +-U I βU I I R S U图8-1-3(c )② 借助微变等效电路,求i r ,o r ,u A :26200(1)1342() 1.3422.3be r K β=++=Ω=Ω i b be e E L b be b E L b be E L U I r I (R //R )I r [(1)I (R //R )]I [r (1)(R //R )]ββ=+=++=++ • B be E L R //[r (1)(R //R )]300//(1.3421011)76(k )ii iU r I β==++=+⨯≈Ω(高)• 1.34213.42100beo r r β===Ω(小) • b b be (//)(1)I (//)10110.9871.342101(//)I [r (1+)(//)]o e E L E L u i b be e E L E L U I R R R R A U I r I R R R R ββ+⨯====≈+⨯++(近似为1) 注:因为1≈u A ,io u u ≈故又叫射极跟随器,从图8-1-3(c)可见,输入i U 加在三极管B 极C 极之间,输出o U 引自三极管E 极C 极之间,C 极是公共的,故又称共集电极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