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司法三段论对故意伤害罪的分析
【摘要】: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对案件的审查,还是对案件的裁判,司法三段论推理模式无疑是法官、检察官最为信赖的论证工具。
在对故意伤害罪
的推理中,司法三段论也凸显了重要作用。
所以,用司法三段论对故
意伤害罪进行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司法三段论故意伤害罪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我所选的故意伤害罪的判决书均是来自北大法易网,在所提供的故意伤害罪的判决书中,我又仔细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我国刑法规定,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为故意伤害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
本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因此,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一般不认为是犯罪。
只有当自伤行为是为了损害社会利益而触犯有关刑法规范时,才构成犯罪。
例如,军人战时自伤,以逃避履行军事义务的,应按本法第434条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罪的大前提是在主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即:一、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二、要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进行的四、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其中,损害他人的行为,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的方式,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亦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既可以由自己实施,又可以利用他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实施,还可以利用驯养的动物如毒蛇、狼犬等实施。
既可以针对人身的外表,造成外部组织的残缺或容貌的毁坏,又可以针对人体的内部,造成内部组织、器官的破坏,妨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总之,无论是直接由本人实施还是间接实施,亦无论是针对何种部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出于故意,能造成他人的人身健康伤害,即可构成本罪。
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脚踢、推拉撕扯,不会造成伤害结果的,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如果没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如没有达到伤害等级或虽达到等级却属轻微伤,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故意伤害罪的小前提是要有事实,事实又分为生活事实、证明事实和法律事实,小前提的建构应按照生活事实或者原始事实经由证明事实到达法律事实,即由证据来反映法律事实。
在我所参考的判决书中,故意伤害罪的证据重要有
(一)物证
1、犯罪工具,如行凶时所使用的凶器;
2、由犯罪行为产生的痕迹,如被害人身体上的伤痕,犯罪现场被破坏的物品;
3、罪犯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的各种场所遗留的能反映该人特征的物品或痕迹,如衣物、指纹、脚印等;
4、在犯罪过程中或者犯罪后,罪犯为掩盖罪行,逃避侦查而伪造的各种物品和物质痕迹;
5、能够表明被告人无罪的各种物品或物质痕迹。
故意伤害案件的物证一般与案件事实存在明显的联系,对确认犯罪行为是否发生,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二)书证
对案件事实认定具有重要影响的是有关证实被害人伤情的书证。
故意伤害犯罪是结果犯,伤害结果的有无和轻重情况,是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定罪量刑的关键情节。
(三)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
在实践中,故意伤害案件发生之时,往往有较多的目击者和了解事件发生起因的人,且故意伤害案件由民间纠纷激化的较多,在场的目击证人和其他了解案件情况的人往往与发生纠纷的双方存在各种社会关系,如亲属、邻居、朋友(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
(五)鉴定结论
最为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对被害人伤情所做的法医学鉴定。
它属于证实被害人伤情的核心证据。
该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及量刑轻重。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只要有以上的证据能够证明被害人是系被告故意所致而受伤,并且伤害已经造成了被害人的人身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就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被告的刑事责任,这就是通过证据的演绎来反映法律事实。
即:
大前提: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为故意伤害罪
(符合构成要件T即产生法律效果R)
小前提:某人因自己的非法行为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了伤害
(特定的案件事实S符合构成要件T)
结论:某人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特定的案件事实S产生法律效果R)
在确定了故意伤害罪的大前提和小前提之后,我们要进行的就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连接。
大前提的发现,小前提的确定过程,其实就是在诠释一个连接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大前提和小前提确定的情况下,将故意伤害罪的规范要件和事实要件结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妥当的裁判结论。
故意伤害罪法律责任最终的认定,
就是要通过小前提的具体情况,即证据的演绎、被告人的年龄和认罪态度等情况来判定。
在我所选择的关于故意伤害罪的判决书里面,大多数都是“被告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伤害的程度>,其行为已触犯我国刑律,构成故意伤害罪”。
接着,就是围绕被告人的主观行为表现和年龄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刑事处罚和经济的赔偿。
如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沈某故意伤人案的裁判:
本院认为,被告人沈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二人轻伤,其行为已符合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关于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依法应予处罚。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沈某犯故意伤害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指控罪名成立。
被告人沈某接到公安机关的通知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从轻处罚。
被告人沈某犯罪时已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依法应从轻处罚。
被告人沈某家属能主动代为赔偿被害人因人身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酌情从轻处罚。
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依法有据,可以采纳。
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犯罪的方针,经本院决定,可对被告人沈某适用非监禁刑,给予缓刑予以考察。
在本案中,大小前提和结论的得出如下:
大前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是故意伤害罪
小前提:沈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二人轻伤
结论:沈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其中,又因为沈某犯罪时已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依法应从轻处罚。
在加上他接到公安机关的通知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从轻处罚,再加上沈某家属主动代为赔偿被害人因人身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酌情从轻处罚。
最后,法院得出判决,对被告人沈某适用非监禁刑,给予缓刑予以考察。
该案件严格遵循了司法三段论的判定方法,并对其中的具体情节法官给予适当的价值判断,切实保护了受害人的利益。
再如武鸣县人民检察院对陆志保故意伤害他人的裁判:
本院认为,被告人陆志保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陆志保犯故意伤害罪成立。
被告人陆志保当庭自愿认罪,可酌情从轻处罚。
被告人陆志保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亦可酌情从轻处罚。
为严肃国法,保护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陆志保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四个月。
(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2年7月12日至2012年11月11日止)
而在本案中,大小前提和结论的得出如下:
大前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是故意伤害罪
小前提:陆志保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
结论:陆志保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在这个案例里面,因陆志保当庭自愿认罪,可酌情从轻处罚。
又因为被告人陆志保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亦可酌情从轻处罚。
最后,根据以上的具体要件,裁定被告人陆志保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四个月。
在这个判决中,法官也严格适用了司法三段论,因为故意伤害罪的量刑可根据法官的价值判断来定,所以法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推导出具有正当性的裁判结论,需要法官恰当地构建司法三段论的大、小前提。
司法三段论要求通过演绎推理来适用法律,要求裁判符合演绎的逻辑结构,要求法律适用为论证+演绎的过程,特别是要求裁判明示演绎推理的大、小前提,是法律适用能够并且应该满足的。
在我国司法审判体系领域里,所谓的法律推理,通常是指演绎推理,这是由于我国是成文法体系的法律制度决定的。
现行的法律规定是做出判案结论的大前提和根据,一个案件的判处结论应当做到有法可依,即要有事实根据也要有法律根据。
对于故意伤害罪案例的判决书,由于故意伤害罪的小前提比较容易确定,所以结论很容易得出。
在绝大多数的故意伤害罪的判决书里面,都严格遵循了司法三段论。
在法庭裁判中,很多案件仅仅依据逻辑推理是不能够得出符合法律意旨的审判结论的,而是要求法官作出价值判断。
在对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方面的裁定,需要根据被告人的具体表现来定,并且裁定的轻重受经济的赔偿影响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故意伤害罪的量刑相对比较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