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
因而缺少传
奇故事。
史 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
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
科举不中后,《弟子规》摘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
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
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
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 “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 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规 ”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 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 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 《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 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把全书分为五个部 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 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贾存 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
此书是启蒙 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