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引导语: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化石吟》就是一篇揭开神秘世界的诗歌。

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这门课程呢?下面是《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供大家参考。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 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预习课文1. 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录音。

2. 各自练习诵读。

(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最早的/鱼儿/ 怎么/没/ 下巴?最早的/ 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 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 腿?最早的/ 树儿/怎么/不/开花?3.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 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 让2—4 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3-6)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7)回答呼应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1.集体诵读1-2-7 节2.思考:(1) 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可以说,第7 节是对第2 节的回答。

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1. 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3—6 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

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4. 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 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 师生评议; 全班读两遍)给红色字注音:奇幻〔hucn J骸〔h ci〕骨潜〔qi 6〕行葱茏〔I印g〕裹〔gu o丨藏猛犸〔m d丨引颈〔j m g〕(二)初读课文1 、听读课文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 、练读课文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

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

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 拍、5拍、6拍、5拍; 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

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 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 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 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 腿?最早的/ 树儿/怎么/不开/花?(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

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 ; 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 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 节拍、6 节拍和8 节拍; 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

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

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 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

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 、指明学生朗读。

(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师生评议。

)4 、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 全班学生读六、七节。

后教师评议。

)5 、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三)整体感知(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1 、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示例: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示例:诗歌的第3、4、5、6 节都是化石说的话。

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

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4 、全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 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

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 、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示例:诗的1—2 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

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 、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 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五小结: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

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