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黄帝内经》看经典中医的楷模——岐伯
从《黄帝内经》看经典中医的楷模——岐伯
15
“治病的法书”。从这些论述和解说之中不难看出,岐伯运用民族传统的辩证思维、整体形象思 维方法去“观象识藏”、“司外揣内”,去“取象比类”、“揆度奇恒”,将中医理论体系塑造得相当 完整,以至于数千年来仍指导着中医临床而运用不衰。例如“藏象学说”,即是以人体五脏六腑 为中心,联系到躯体五官、九窍以及相关组织,形成了生理学的五大系统,同时,还以整体观念 为指导,将人与自然、形体与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成的人体模型。人体模型中的各 部结构和功能的联系,又是以经络作为通路来沟通的。藏象、经络这些独特的系统,是中医理论 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诸如此类,从《黄帝内经》中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岐伯其人,精熟医理,具 有系统的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医学知识,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理论体系,至今仍被后世医家视为圭臬。这是他作为上古名医的标志所在。
不能不追溯其源:不能不重视从客观的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方面研究,不能脱离中国传 统文化历史特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从《黄帝内经》看经典中医的楷模——岐伯
张士卿 甘肃中医学院 (兰州
730030)
岐伯,人尊之为岐天师,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名医。其与黄帝对坐,讨论养生保健,疾病防治 等有关医学问题,从而创立医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经巨著《黄帝内经》其主要部分都是以黄帝 提问岐伯对答的体裁写成,所以,中医学往往被后世称之为“岐黄之术”。因鉴于此,从《黄帝 内经》中也就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岐伯其人,作为上古名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为我们 今天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树立了一个楷模。 1.岐伯精通“易”理,学识渊博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 之谓也。”可以概括地说,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用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等自 然科学和人文学、社会学、兵法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医学相关问题 的“百科全书”。它从古代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天人相应、整体衡动、气运升降等宇宙物质变化和 人体生命科学等重大理论,从而提出“以人为本”的天人观。它的理论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 根基《周易》是一脉相承的。《周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易”者,即变和动的意思。 它提示人们要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处治方案。岐伯在与黄帝讨论医学相关问题时,也正是运用了这一原则, 去认识和把握人的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综观《内经》,从‘上古天真论》的“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到“四气调神论”的顺应四时养生;从《生气通天论》的“天人相应”,到《阴阳应 象论》的“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从《异法方宜论》的“一病而治各不同”,到七篇大论讲到五 运六气,强调治疗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一不是“法天之纪”“用地之理”,通人气之变, 而达通晓人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运行,从而以指导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至道。由此可见,岐 伯其人,的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能上穷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古代医家。从他在《黄帝内 经》中的博识宏论,可以看出他精通“易”理,具有广博的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候等自 然科学知识,同时还具有哲学、人文、社会、兵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也即是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 文化的底蕴,这为他成为上古名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岐伯精熟医理,造诣深邃 《黄帝内经》中,岐伯回答黄帝的提问,内容涉及极为广泛,从“阴阳五行”到“藏象经络”, 从“病因病机”到“诊法治则”,从“疾病类证”到“养生保健”,从“针灸按踽”到“药物治疗”, 可以说内容极为丰富,理论相当深刻,的确称得上是一部“性命之学”.“养生宝典”,也是一部
17
3.岐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素问・疏五过论》和《素问・征四失论》中,提出为医者的“五过四德”,强调医者受师 卒业,不可以杂术谬言为道,不可以时有治效,即自以为得,自功、自足。还强调医道精深,不 可以浅尝即止。这些论述,随是黄帝与雷公论医之文,并以黄帝示教主述医道的形式,论及医生 常见的五种过错和应注意修正的有关医德问题,但也能反映出岐伯在其医事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 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要知“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 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 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因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循按医事,为万民副”, 所以,作为一名医生,要想能真正为病人解除疾苦,就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人事日行、经历、所 好、体质强弱、发病经过等多方面情况,从而才能为探求病源,分析病机,确立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从《黄帝内经》中还可以看出,岐伯作为上古名医,他不但善于运用针灸砭石,导引按踽等 方法治病,而且在遣药组方,药物治疗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如他在制方方面提出了大、小、缓、 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和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原则,虽然在具体方药方面所载不多,但 从《内经》十三方中亦已反映出当时在药物治疗上有内服、外治以及汤剂与丸、散、膏、丹等不 同方法和剂型的使用。岐伯的这些医疗经验与学术成就对后世针灸学、治疗学,乃至方剂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
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综述
安定祥刘艳春赵永生 甘肃庆阳岐黄文化研究会
(745000)
甘肃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认为,庆阳是上古 名医、黄帝“天师”一岐伯的故里,岐伯与轩辕黄帝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岐黄文化。 从岐伯这一名人的记载传颂,到岐黄之术的诞生传承,再到岐黄文化的提出和研发,都与这块古 老的土地有着不解的渊源。本文就庆阳市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综述于下。 1.考证研究工作历程 1.1从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市内有识之士通过编著史志、医书等对岐伯这一历史名人的乡籍、 贡献、地位、庙宇等进行研究和记述,留下了传世之作。主要有:晋代医学家、文学家皇甫谧及 其代表作《针灸甲乙经》: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刑部给事中的庆阳府安化县人傅学礼主修的《庆阳 府志》;清代顺治年间时任庆阳府知府杨藻风主持编纂的《庆阳府志》。上述两本志书(手写本) 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甘肃图书馆有缩微胶卷收藏。其中明代《庆阳府志》在 清光绪年间流入日本,由文部省上野图书馆收藏,后转存于日本国会图书馆。上述著书其真实可 靠性勿庸置疑。 1.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11年 这60多年的考证研究工作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民间散在研究时期。主要研究人员为庆阳地区中 医院副主任医师陆大成,代表论文为《岐伯乡籍考》;西峰三世为医的骨科传人王毅先生,代表 论文为《岐伯考》。他们从史志记载、庆阳历史发展、地理变迁、医术传承等方面考证岐伯及其 贡献。还有原庆阳师专副教授张耀民把岐伯与黄帝联系起来考证,写出了《岐黄故里在庆阳》的 论文:庆城县民俗文化研究者左思科先生,对岐伯的出生地、诞辰日、庙宇提出考证成果,写成 《岐伯圣景》一书。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为卫生行政部门有组织的进行岐伯及中医药学术研
16
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当然,就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来讲,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医人才,其课程设置,即应当涵 盖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中西医学,甚至包括兵法学、 历法学等多种学科,既要有传统国学知识的底蕴,又要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还应注重培 养他们的美学素养,如音乐、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统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临证时举一 返三,触类旁通,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多层次去探索中医学的奥秘,从 而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4.岐伯形象对我们今天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启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创新。随着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现代中医人才的培养模 式和成才标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尽管如此,岐伯作为上古名医的代表,其知识结构,理论 素养,道德水准等,对我们造就新一代名中医仍有其不可否认的启示。 医学,本身就不是封闭单二的学科。医学,从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吸纳和 渗透着其他学科的精华而丰富和营养着自己。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和人类养生保健、疾 病防治的专门学问,其内涵相当深幽,外延十分广博。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就 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强调的“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