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历史 PPT
③南宋的“卒” ②南宋的“兵”
照片4棋子直径35mm,厚12mm,通 体素光、无釉,笔画粗糙,断非出售用 商品,而是烧窑工人利用职务之便烧制 的自用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该马字有单 人旁,这是因为 简易素光陶瓷棋子无 法用颜色来区分黑红双方,故加单人旁 来进行区别。
Hale Waihona Puke ④ 南 宋 的 “ 士 ”
⑤南宋的“象”
六博陶俑
北宋时期的象棋
小象戏,就是现制中国象棋。 即李清照《打马图经序》中提 到的“小象戏”《打马图经》 附图里展现的北宋时期流行的 规制中国象棋棋盘图。小象戏 盘纵九路、横十路,双方各有 将一枚,卒五枚,车、马、炮、 象台二枚,改编、神为士双方 各二枚。
小象棋
南宋象棋兴盛的实证
照片1、 2.3分属三套棋子, 直径约 25mm,厚3mm, 造型朴实无华,从尺寸来看, 偏薄,类似铜钱。应上承宋 代铜质棋子,是南宋初期之 物,棋子侧面有 贯通细孔, 曾经作为挂件使用。
⑥南宋的“车”
照片1,棋子为玉质,直径42mm,厚 12mm,正面为骑猛兽的人物,在人 物正面有文字“兵”,人物服 饰及 “兵”字写法明显是宋代风格。由照 片2、3可知该时兵卒的图 案为手持长 矛或大斧的士兵。现录全文如下按公 认的说法唐代棋子为立体,南宋为一 面文字一面图案(或两边文字)、定 制以后为单面或两面文字。
始于先秦的六博
中国象棋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由孕育到 雏形,再到定型,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实践、 改进、充实、完善。
《楚辞· 招魂》篇说:“昆蔽象棋,有六博 兮。分曹并进,遒相追兮。成枭而牟,呼 五日兮。”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 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当然象棋与六 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 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 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由于六 博与后来 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 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 “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前周武帝字文邕 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 育期。
汉四川画象砖“仙人六博图”
东汉边韶作《塞赋》咏塞戏云:“始作塞者, 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约,其为乐也大。犹土 鼓块木包,空桑之瑟,质朴之化,上古所耽也。 然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 棋有十二,津吕极也;人操厥半,六交列也; 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亡乍存,象日月也; 行必 正直,会道中也;趋隅防折,礼之容也; 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则夏始,乾行健也; 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则塞之为义,盛矣大 矣,广矣博矣。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则于 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位,仁义载焉。考之古 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 这种咏物赋的产生反映了汉代塞戏的盛行和汉 宫庭的重视。
六博陶俑
六博棋由箸、棋子、棋盘、 博筹、割刀、削和盛具组成。管 又称箭、傅、究、蔽,总计六支, 故称六博;初用竹木制成,两头 尖长如箭形,后来也有用骨、玉 制成。棋子称“棋”,又名马, 共十二枚,黑白各半,或黑红各 半,双方各执一色。棋盘称木局, 又称曲道,多木质,近似方形, 在白或黑色的棋盘正面阴刻不同 矩形纹槽及园点,并涂上红漆或 在纹槽内嵌入象牙。博等也叶等, 用狭窄的竹片制成,分长短两种, 数量多少不等,用来记录对博者 输赢情况。割刀和削是博时用来 削制博等记数的。盛具乃盛放棋 具的盒。
课题由来
中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象 棋作为中国国棋,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孕 育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国古代人 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为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对历 史,尤其是其起源进行了研究。
象棋的历史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 也有几种有趣的传 说: ....一、起源于传 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 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 代 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 宋晃补之《广象戏格· 序》说:象戏兵 戏也,黄帝之 战驱猛兽以为阵;象, 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 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 伐纣时作,即 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 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农氏,如元念 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 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 士、卒加 代之为机矣”。
象棋的历史2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 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 君,则斗象棋, 亦战国之事也。盖 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 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 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 《物源》说:“周武帝 作象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 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证明, 象棋是中国古代 人民在长期实践中 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 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 传。
照片5的棋子系宋代青白瓷,应为景 箩筐镇窑厂烧制。宋代青白瓷多光 素无纹,以规整的器形和润洁如玉 的质地,博得人们的赞赏,这一点 通过这两枚棋子可见一斑,值得注 意 的是该两枚棋子在制作工艺上完 全不同,右侧者先刻字体再上釉后, 再在字体上施以黑色颜料。
照片6是代官窑产品,弥足珍 贵。据浙江省文博陶瓷专家 鉴定乃是南宋浙江杭州乌龟 山郊坛官窑产品,属于浙江 青瓷系统,黑胎、青釉、开 纹片、紫口、铁足。釉色沉 稳大方,造型古朴别致,官 窑即皇家御用之窑,其产品 为皇家用物,足证南宋宫廷 对象棋十分喜爱。
象棋的鼻祖----博
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或 者科技,都有盛衰起伏,由 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的发展规律。研究象棋历史 发展的过程,很有必要进行 恰当的断代分期。我国古代 象棋发展的历史,断分为七 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 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 鼎盛期和稳步潮。我们将从 本文开始对中国象棋古代史 作一系统的介绍。
由于六博比赛时往往靠掷来侥幸 取胜的成分较大,不能公平合理 地竞争角逐取胜,汉班固在《弈 旨》中明确指出了它的这一缺点: “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 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踦拿相凌, 气势力争,虽有雌雄,未足以为 平也。”《尹文子》也说:“博 尽关塞之宜,得用通之路,而不 能制凿之大小,在遇者也。”由 于塞戏不用掷箸,而行枭、散棋, 初步摆脱了靠侥幸取胜的机遇, 使双方的智力竞争趋向公平合理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