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摘要】:计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
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进
一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基本技能,数学知识,目标之一,计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
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
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
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重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调整了整数教学的分段。
义务教材把整数教学从原来的四段改为五段,即“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五段。
同时调整了后三段的教学重点。
“万以内”这个阶段,除了重点教学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外,还增加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
由于乘、除的数目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
“亿以内”这个阶段把认数范围扩大到万级,重点教学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运算。
“亿以上”这个阶段,再把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级,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实验表明,把亿以上的数和一部分概括性的知识移到四年级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材除保留原通用教材中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的分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外,从一年级起就加强数序、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
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增加了数的组成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数位以及更顺利地读、写数。
二、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
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
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
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
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
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
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
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0。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可以使用计算器,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
我们知
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
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
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
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
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
否则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
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又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我们要充分用好冀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以上的几个关系,不断优化计算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学习既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四、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
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并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