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1.(3分)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庸碌.(lù)解剖.(pō)陨.落(yǔn)怏.怏不乐(yànɡ)B.佝.偻(gōu)睿.智(ruì)骈.进(pián)气吞斗.牛(dòu)C.谀.词(yú)涕.泗(tì)颓.废(tuí)恪.尽职守(kè)D.亵.渎(xiè)蕴.涵(yùn)萌.发(ménɡ)强聒.不舍(guā)2.(3分)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旁鹜凌驾头晕目眩恼羞成怒B.征引曙光面面俱到媚上期下C.凭吊愚昧眼花撩乱登峰造极D.灵柩扶掖喧宾夺主黎民百姓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们读文章时应避免断章取义....,这样才不会曲解文章的意思。
B.市教育局出台“减负”规定后,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不二法...门.。
C.有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D.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4.(3分)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开卷未必有益,只有会开卷、开好卷,就能真正受益。
C.铜仁市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D.通过这次野外学习,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5.(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________远不限于此。
________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________,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尽善尽美内容倘若境界B.尽善尽美内涵即使情境C.炉火纯青内涵倘若境界D.炉火纯青内容即使情境6.(3分)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B.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
D.“唉!”作家叹道,“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7.(3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B.他们不时惊慌地扭头往后看,好像有人在跟着他们似的。
C.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
D.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8.(3分)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③从远古时代“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④我们国家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9.(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B.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
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C.《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等。
D.《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10.(3分)林冲是《水浒》中一个性格鲜明的重要人物,下列情节中与林冲无关的一项是()A.误闯白虎堂B.风雪山神庙C.夜走蜈蚣岭D.火拼王伦11.(10分)(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陶渊明《饮酒》其五)(4)明月千里寄相思,《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苏轼用明月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5)“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徜徉于文学海洋,情景交融的佳句比比皆是,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一句描绘了塞外大漠苍凉雄浑之壮美。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用“,”写出了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品格。
二、阅读与理解(40分)12.(5分)古诗赏析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颈联写出了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做简要赏析。
13.(12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②上下一.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其间/千二百里B.猿鸣三声/泪沾裳C.湖中/人鸟声/俱绝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甲乙两文在写景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试比较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4.(11分)议论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清欢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
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
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
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
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
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
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4)第⑦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15.(12分)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丰子恺①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5000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
我看着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
你的变化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母亲生活的慰安者。
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
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
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
②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
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像冒了雪,生了白胡须。
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
③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
这在我们原是极寻常的事:以前每天你吃过饭,是我为你洗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