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答题技巧

人文地理答题技巧

人文地理答题技巧43、人口再增长模式的秒杀技巧——四看法(1)看经济发展模式2)看数字(3)看形状(4)看生产力发展水平44、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去评估绝对人数最多时,秒杀技巧是由正变负时,反之,绝对人数最少时,秒杀技巧是由负变正45、人口迁移分析两模式——迁入地和迁出地,必须注意审题,划出关键词(1)迁入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2)迁出地: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6、两大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模式——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47、城市区位=气候+地形+地质+水文+资源+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旅游48、城市功能分区的秒杀技巧(1)看面积(2)看有钱(3)看隔离带(4)看“高大上”49、城市化三大标志秒杀技巧——人口比重50、城市化病的表现及卫星城的对应理论51、农业大区位分析模板:光热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52、农业小区位分析四要素=地价+单产+需水量+交通+市场54、农作物区位秒杀,优先考虑“市场”,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以题目要素为主,如果涉及主观大题,自然要素搭配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收获期55、世界六大农业地域类型和中国五大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强调三看——生产对象、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5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题秒杀之策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57、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观大题的模板运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8、工业区位分析模板:原动水土地,劳市交政科+X59、工业传导效应类题型坚持一个原则“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60、工业集聚=共用设施,降低成本+信息交流与协作+规模效应61、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其他因素6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就业+市场+环境63、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的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64、“3S技术”运用的秒杀方法——“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1)“点”与“面”判断GPS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

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65、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区域特征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66.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67、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68、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对东部;对西部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压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快中西部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环境压力69、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其答题思路如下:(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其答题思路如下:(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其答题思路如下:(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其答题思路如下:70、旅游资源的类型判断——二者相得益彰列表比较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价值分类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举例路南石林、五岳等吉林雾凇黄果树瀑布卧龙、香山红叶帕特农神庙、丽江古城三大石窟、大足石刻藏族晒佛节、傣族泼水节核心地质地貌景观建筑景观存在形式具体形式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价值不同点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共同点经济价值特性不同性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共同性多样性、非凡性、永续性71、旅游景观的欣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1)天时——把握观赏时机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北国风光——冬季随天气或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鸟岛——五月人文景观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2)地利——选择观赏位置观赏位置旅游景观观赏效果远望高处峰峦雄伟、奇特远望高处丘陵地区的梯田高低错落、线面结合江河、大海旷景宫殿宏伟气派近看平视城市中的湖泊小巧精致俯看较小的湖沼、池塘水中倒影之妙置身其中山水组合景观船动山移、如游画中(3)人和——自然与人文和谐人和举例和谐生美——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深山藏古寺人化自然——以情观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会意境——抓住园林景观特点南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不同,构景手法不同72、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价值+地理位置及交通+市场距离+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支持73、旅游活动设计=选择旅游地+设计旅游线路+保证旅游安全74、旅游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75、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环保意识【案例分析】简述发展旅游业对埃及的积极影响。

(12分)促进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当地的文化更趋多元化;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

76、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特点分析——总分思维,先讲整体,再谈局部分类77、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三大灾害类(一)地质灾害类1.分析某地地质灾害多发的方法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3.滑坡的发生机制(二)水文灾害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1)来水量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我国河流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2)人为原因流域内中上游不合理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中游河段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使湖泊调蓄功能减弱水利设施长期失修,蓄洪能力不足,下游乱挖河道,水流不畅等(三)气象灾害1.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旱涝东部季风区春夏主要由夏季风强弱、进退引起弱——北旱南涝;强——南旱北涝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酷热少雨抗旱灌溉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狂风暴雨及时预报,做好抵御台风过境的准备春旱华北3~5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未到,降水少干旱少雨引水灌溉寒潮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冬半年强冷空气活动降温、大风、雨雪、冻害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沙尘暴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土地沙化、大风沙尘飞扬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2.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1)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