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参考答案】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自主学习】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
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
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
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
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
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
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俺小猪也会!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
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
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
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
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
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是唯一不在陆上购置房产的舰长,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
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
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一次煤带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许久,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
这些记录因为他另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但是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
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派记者潜到水下找邓大人核实的。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
他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在最前面,因此顿成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顿时被打掉了指挥部,全军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就是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
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
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
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吉野?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
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
这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本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
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
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的沉没,邓世昌不够细致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起了一定因素。
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
而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
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
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3.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1)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多斤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
日军由此取得黄海制海权。
(2)部分将领贪生怕死。
二、请看课本17—18页《马关条约》有关内容,完成第4题:注意参考下面的材料:《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
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
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同时也表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沙市、重庆)。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
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
三、《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什么危机你有什么感想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 关 条 约 《4、 签定时间:1895年4月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别急,别急,慢慢思参考教材中材料《强学会序》【共同探究】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请参考下面的材料: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分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场上的失利.这个呢也要分成几块,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军事指挥思想落后.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枪械化,而中国陆军大多数还是使用冷兵器,而在军事指导思想上日本比较好的接受了西方近代先进的作战思想,而中国则主要还是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为主.其次是在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时落后与日本,事实上中国是先于日本向西方购买武器特别大型的海军战舰,但是随后被日本迅速赶上并反超,黄海海战中让中国海军吃尽苦头的日军"吉野"号本来是英国为中国制造的,但是中国无法按期支付建造费,结果被日本抢购.再者就是部分中国军队贪生怕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统治阶层昏庸无能,消极避战,面对全力一战的日本显得软弱无用.第二,从两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上说,就是中日在工业近代化上的程度差异.日本在取得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于19世纪70年代推行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特别是工业近代化,中国则在60年代末开始洋务运动.从表面看两国都尽力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但在实质上,中国是穿新鞋走老路,落后的封建经济管理成为先进技术的巨大束缚,而日本则不仅从技术上,更从管理的方式和观念上向西方靠拢.第三,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与日本相对比较先进的制度之间的差异,甲午战争时日本正在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中国则仍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1.(2010·福建漳州)邓世昌指挥“致远”号舰艇,撞击敌舰壮烈殉国的战役是( )A.东山保卫战B.威海卫战役C.黄海海战D.雅克萨之战2.(2010·湖南衡阳)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