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春节习俗
篇一:大同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大同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又是一年春节到。
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一种文化胎记,春节以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乡土情结,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随着时代变迁,春节逐渐被人们淡化,拯救春节的呼声也随之而起。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春节?大同人过春节还按老法儿过吗?春节习俗与现代生活有无冲突?带着此类疑问,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分别以给不同年龄层次的亲朋好友打电话、繁华街头随机调查、大小超市随访等形式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问题一: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
---提起春节习俗首先想到吃年夜饭。
我要求被访者围绕此问题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
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办年货(18%)、放烟花鞭炮(14%)。
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压岁钱(9%)、扫尘(6%)、走亲戚(5%)、拜年(3%)、守岁(1%)。
问题二:您准备怎么过春节?
---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
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
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
调查表明,有80%的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9%,选择旅游仅占被采访者的1%。
---绝大多数人选择在家自己做饭。
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
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享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
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
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
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许多人选择短信拜年
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
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0%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4%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
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近一半人过春节不会祭祀
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
调查表明,32%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
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问题三:您认为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绝大多数人认为年味犹存
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
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
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9%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大多数人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
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
调查表明,只有17%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在大同,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
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问题四:您是否喜欢春节的气氛
---老人、小孩喜欢春节的气氛
有80%的老人重视传统习俗,有90%的小孩喜欢春节的节日气氛。
年轻人有两种观点:一种人坦言现在对过年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感兴趣了,但还是喜欢过年时的那种气氛;另一种人自己对过年无所谓,但是为了老人、孩子的情绪,还是按照习俗去做。
妈妈说:“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姥姥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屋里屋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
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
吃罢早餐后,便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
”
而现在几乎没有完全按照旧风俗过年的人了,但愿大同的春节多些文化内涵,展现古城特色,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篇二:山西省大同市过年民俗
山西省大同市过年民俗
调查报告
本学期的民俗课已经接近尾声,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个中国人都把过年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因此我把我家的年俗作为本学期最后的调查课题——来探究一下大同地区的过年习俗。
春节之于中国,其影响力的深远和地域扩散的广度是其他任何节日或礼俗所无法企及的。
我们从儿时对过年的向往,到长大后理性地对其进行思考,渐渐悟出了春节的文化底蕴、内在魅力以及它在满足人性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多种功能。
我们终于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其实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活动,其存在是人们需求的折射,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现代手段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所以,经过一年奔波后的人们,无论是何年龄、性别、地域,都渴望在春节来临之际渐渐
停息于它那温馨的港湾。
一、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
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
节,相传佛祖释迦牟
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
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
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
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
”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
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
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
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
”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
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
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
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
置办年货、打扫庭院、
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
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
《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
”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
地的一大风俗。
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
《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
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
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
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
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
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
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
一圈
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
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