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F1520系列环锭细纱机动态仿真说明书—控制与纺纱部分

F1520系列环锭细纱机动态仿真说明书—控制与纺纱部分

目录1 引言 (1)1.1 纺织机械的概念和组成 (1)1.2 纺织机械的特点 (2)2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 (3)3 机械设计总论 (6)3.1 机械设计的一般顺序 (6)3.1.1 参观与测绘阶段 (6)3.1.2 整理与分析阶段 (6)3.1.3 技术设计阶段 (6)3.2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一般步骤 (6)4 环锭细纱机概述 (8)4.1 F1520系列环锭细纱机 (14)4.1.1 F1520环锭细纱机的简介 (14)4.1.2 F1520环锭细纱机的控制部分的分析 (16)4.2 环锭细纱机的纺纱部分简析 (20)4.2.1 环钉细纱机的牵伸及原理简述 (20)4.2.2 紧密纱的特性和紧密纺技术分析 (20)5 产品零件造型及设计结果 (24)6 结论 (30)参考文献 (31)致谢 (33)1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人们对纺织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纺织机械在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对纺织工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纺织品档次,从而增强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纺织机械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拥有15大类别2000多个品种的产品,已初步形成自主开发、自我配套的工业体系。

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差和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的条件下,纺织机械产品技术创新始终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克服种种困难,开发出一批批新产品、新技术,为加速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1.1 纺织机械的概念和组成纺织机械属于自动机范畴,它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新型纺织机械不断涌现,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纱纺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染整机械、化纤机械和无纺机械。

通过对大量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性能分析,可以找出其组成的共同点。

纺织机械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其中执行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工作系统。

(1)动力机与传动系统动力机是机械工作的原动力,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通常为电动机。

传动系统是指将动力机的动力与运动传给执行系统,也就是控制系统和工作系统,使其实现预定动作的装置。

通常由传动零件,如带轮、齿轮、链轮、凸轮、蜗轮、蜗杆等组成,或者由机电、液、气等多种形式的出动组成。

(2)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由各种手动、自动装置组成。

在纺织机械中从动力的输出、传动机构的运转、工作机构的动作及相互配合以及纺织产品的输出,都是由控制系统操纵的。

现代纺织机械的控制方法除机械形式外,还有电气控制、气动控制、光电控制、电子控制,可根据纺织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要求选择。

(3)工作系统工作系统就是各种纺织机械生产出成品或半成品的整个流程。

由于纺织包括最初的原料的选择直到最终的布匹,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中,不同的纺织机械就充当不同的角色。

如细纱机在整个过程中就是把粗条拧成细线,其工作部分就是一个牵伸机构。

1.2 纺织机械的特点纺织机械既具有一般自动机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纺织机械的主要特点如下:(1)大多数纺织机械结构复杂,运动速度快,动作精度高。

为满足性能要求,对零部件的刚度和表面质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2)纺织机械隶属专业机械,种类繁多。

为便于制造和维修,减少设备投资,在各种纺织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中应注意零件的标准化、通用性及多功能性。

(3)纺织机械的体积一般都很大。

2 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近十年来,纺织行业以面料为突破口,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水平的提升。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纺织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我国纺织工业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纺织品数量优势上,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纺织科技水平,依靠技术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方位提升我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指导纺织非国有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完成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1.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区域结构调整,最终形成沿海地区与中西部的互补性格局。

东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快产业升级,并逐渐成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和信息网络中心,发挥对中西部的辐射作用。

中西部纺织工业要立足于资源比较优势,依托于中心城市、集贸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尤其要围绕大型批发市场,发展中小企业群,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重点是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服装出口要在创国际知名品牌上下功夫。

努力增加化纤纺织品出口比重,并扩大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出口。

2.科技兴纺,加快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是纺织工业进入21世界发展的重要内容。

纺织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顶替进口、扩大出口,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以面料为突破口,重点突破五大技术:纤维生产技术:加大新型纤维的开发力度,加快多功能复合纤维、高仿真纤维、功能化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工艺、技术的发展。

纺纱技术:发展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增加先进的清梳联、细络联、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比例,提高精梳纱比重,力争到2005年有50%的纺纱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织造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积极采用新型织机,大力提高无梭织机比重,争取到2005年翻一番,即总量超过20万台,比重提高到25%。

3.保持总量基本平衡,积极开拓城乡纺织品市场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纺织工业要完善企业的微观营销功能和产业的宏观营销体系,加强产业链的联结,发挥流通和传播媒体的引导功能,即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调动引导消费者需求相结合,牢牢把握住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根据城乡消费需求差异不同,企业要选择好市场定位,生产可以填补空白、细分市场的高中低档产品。

发展各类市场,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建立起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1]。

主要差距表现在:1. 思想观念方面有待继续转变。

进入市场经济,就要提高商品意识,让纺织机械产品真正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在市场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 数量方面有待增加。

这个数量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产量和产品中的高技术含量,不是一般低水平的数量延伸。

我国从事纺织机械事业的职工人数分别为德国、意大利从事纺织机械产业工人数的6-7倍,而我国纺织机械总产值只相当于他们的60%左右。

纺织机械出口创汇方面的差距更大,国际上无梭机占织机的比例高达40%左右,而我国的无梭化比例仅为10%左右。

3. 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质量是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方面仍然不尽人意,达到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纺织机械企业还为数不多。

4. 新技术方面有待发展。

国际上化纤纺织机械趋于大容量、自动化、连续化并向多品种发展,产品已比较成熟。

传统纺织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采用,而且已经工业化生产推广。

新一代的产品相继问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开发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等,都制约了新产品的开发[2]。

二、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和未来的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但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首先表现在行业整体装备技术上的差距。

中国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还仅仅是开始,在运行装备中的比重还很低。

第二,工艺技术科学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急待提高。

在一些关键生产领域和若干纺织前沿技术方面,缺少具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第三,信息化水平不高,快速反映能力不强。

第四,管理科学发展水平的差距。

中国纺织企业、区域、行业目前存在的共同的活动方式与全球化经济和跨国生产方式还有很多不适应,显然这是全行业生产力的一大损失[3]。

具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未来中国纺织技术的竞争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和应用。

高性能的特种纤维超高强、耐高温、耐磨的纤维已经成为军工及其它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医疗等部门的重要原材料,特种功能性纤维将成为纺织品服装高附加值的基础。

高性能的特种纤维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工业生产和产业用;高性能的特种功能性纤维将成为纺织品服装的高附加值的基础;绿色环保纤维成为新世纪发展的方向。

第二,新型的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的快速发展,提高纺织生产能力和纺织产品的水平。

第三,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加快中国纺织行业向现代化的过渡,起到以下作用: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市场变化趋势,预测市场;可以以低成本,获取公共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信息,提升企业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质量,实现企业的快速反应;实现电子商务。

3 机械设计总论3.1 机械设计的一般顺序3.1.1 参观与测绘阶段在去年榆次经纬纺织厂实习的阶段中,就本厂环锭细纱机F1520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在此期间对本产品的传动原理、控制结构及工作情况做了简单的了解,并纪录了所有齿轮的参数,以及绘制了基本的结构图,并有目的的针对其情况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机器所应具有的功能及生产情况。

在这期间还对产品进行了拍照、手工绘图等一系列的设计前的准备,力求在设计中有充分的资料。

3.1.2 整理与分析阶段1.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就现有的和从网上下载的所有资料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把所有的思路理清,进行归纳,充分的发挥现有的工具,整理并找到合适又全面的材料,力求找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样品,争取做到创新与简单,因此,在本阶段对产品的功能、原理、工作都做了充分的分析与对比。

2.在此过程中,综合所有资料,对产品的疑难问题,我与伏威以及王老师进行了探讨,把细纱机F1520的工作原理以及传动部分和控制部分做了详细的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品的认识更加深刻,并队各部分功能原理设计做了整体的规划,把简单有可行的方法整理出来,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综合设计,以达到各部分的工作的协调,和可实现性,初步定为设计的主要路线。

3.1.3 技术设计阶段此阶段的目标是产生总装配草图及部件装配草图。

相关主题